2020年,6月30日,教育部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我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并更名为广州理工学院。我校是广东省第二所成功转设的独立学院,也是广东省“十三五”期间转设的第一所独立学院。
成功转设并更名为广州理工学院,是我校建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校事业有了新进展,教学质量、教育品牌、社会形象有了新提升。
以评促建积极推进转设
转设是我校“十三五”时期重点工作并列入广东省“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2019年9月,学校正式申请转设,教育厅组织广东省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进校现场考察评估。9月底,通过广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致函教育部,报请批准我校转设为广州理工学院。
2019年12月,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进校开展实地考察。专家们对董事会选择应用型办学定位、非营利性办学性质、师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教育情怀表示赞赏,对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产业学院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科研成果孵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对广大教师爱教乐教和学生勤学励志的朴实校风学风印象深刻。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在土地、用房、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依法治校、办学水平、师生生活设施与保障条件等各方面,都达到了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要求。学校土地、校舍、固定资产等都归属学校,产权清晰,办学经费来源稳定。学校完全具备了办好非营利性普通民办本科高校的条件。
对标转设条件努力推动内涵发展
我校于2000年12月创办,新工科特色鲜明,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1个思政课教学部;41个本科专业,其中21个工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人;全校教职工630多人,专任教师530多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60多人,有一大批专家、博士、海归学者、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名师。
学校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致力培养知行合一、信息化素养较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课程、实习基地、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现有8个教学科研学院,设置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五个学科门类,建有4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多人,副高级以上教师160多人,实验实训室140个,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现有广东省重点学科、省级一流专业、省工程技术中心,承担各类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近100项。近五年,师生获授权专利158项,一批科技成果转让形成高新技术产品认定14项,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2019年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省高雅艺术进校园单位。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实施“三全育人”,构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教师潜心育人治学、职能部处优质服务、教辅单位保障有力的新格局,校风纯正、学风浓郁,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累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4万多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1年通过学士学位评估。连年通过省教育厅办学年检,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十佳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招生,近三年录取分数线高于省线9至15分,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均在97%以上。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经过转设工作的洗礼,我校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一是加强以省工程中心为依托的“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以广东省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打造工科类专业集群,重点在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械、电子、通信、电气与自动化、计算机、物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扩大学科专业领域,创建特色,形成优势,同时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
二是形成分层次、模块化、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断丰富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大创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实践模块的内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
三是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在中兴通讯工程学院和蓝盾网络空间信息安全学院两个产业学院基础上,建设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领域的产业学院。实现企业与学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国家和省产业学院示范校建设。继续引进企业在校内共建产教融合基地。
四是构建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师工作室基础上,打造以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博士教师为带头人的团队54个,鼓励学生面向生产一线进行项目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实践等训练,每年近2000名学生进入工作室参与实践性学习,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新台阶。
五是促进应用性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组建成立投资开发公司,围绕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技术、智能制造、BIM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逐步建立一批由教师产学研成果转化而孵化成立的新型科技公司、咨询公司、设计公司、事务所等,为教师们搭建更多的创业干事平台。
以转设为契机推动新学校科学发展
独立学院转设,符合国家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导向,符合广东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符合广东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我校新时期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推动我校更加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师生非常关注转设对学校长远发展和对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影响。学校和师生员工都是转设的直接受益者。
转设后,学校事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学校《章程》更加规范,依法治校更加完善。学科门类有所增加,构建与未来社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新工科”优势更加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更有特色。省教育厅和惠州市政府批准,同意我校在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规划建设新校区,学校多校区办学空间更广阔,各校园功能定位更加优化。
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将更加优越。转设推动校园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园生活设施更加先进齐全。学校进一步构建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学科专业体系,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三大课堂进一步融合,三全育人机制更加顺畅。
自有教职工队伍建设更加强化。学校更加重视自有教职工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培养。自有教师队伍将成为办学主要力量,在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评优表彰等方面得到保障和帮助。
办学资金将更加充裕。学校办学条件将更加优越,更好地构建“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校园生态,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地位更加突出,大幅度提升办学水平质量,更加有利于打造学校的学术共同体、政治生活共同体、校园命运共同体。
教职工福利待遇进一步提高。学校将更加关心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更好地吸纳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共谋事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真正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落到实处。
转设后的广州理工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广东,面向华南,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行合一、信息化素养较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五年左右努力,学校的办学资源更加丰富、办学条件更加优良、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新工科优势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应用型开发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各项事业将跃上新台阶。
通讯员:黄菲青、彭光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