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百年风华|韶关翁源:争创韶关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南方+

滃江之源,故名翁源。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翁源是红色老区县。红色精神,流淌在翁源人的血液中,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红色革命遗址2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12处,翁源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追忆红色往事。

翁山碧树常青,滃江绿水长流。回望百年风华,千年古县翁源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翁源地区生产总值107.8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位列韶关第一;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兰花产业园顺利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期评估;乡村振兴更加出彩,在2019年度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荣获“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称号……

翁源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融湾对接、深化改革”三个主题,深化以招商引资为中心,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现代化、资源资产价值化发展的“1+4”模式,争创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0

融入“双区”

以三大平台为载体打造新引擎

驱车行驶在S245省道上,一座座兰棚在道路两旁迅速掠过,雅致的兰园不断跃入眼帘。这条长10多公里、拥有200多家兰企的“兰花长廊”是翁源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目前,翁源兰花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国兰供应量超过全国的60%,兰花产业园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

兰花特色产业,是翁源全力融入“双区”建设的见证。着力打造融入“双区”发展“新引擎”,翁源结合自身实际和产业优势,强化北部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以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三个平台为载体,全力融入“双区”建设。

放眼当下,翁源新型工业显著提升。按照“一区多园”和“精细化”服务模式打造了华彩新材料产业园、电源电子产业园等多个专业园区;新材料、电源电子、现代轻工三大支柱产业企业数量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的66%,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五年新增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23家,增长3.3倍。

以新型工业平台为载体,翁源全力打造融入“双区”的新动能。大力推进韶关融湾产业平台“万亩千亿”招商,重点打造投资超百亿元园区;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瞄准细分产业领域实施产业链招商,千方百计引进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水果、甘蔗等农业主导产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35家、家庭农场277家,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翁源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兰花交易市场、兰花小镇、兰花智慧农业工程、兰花电商体系项目和全美花卉基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兰花产业化发展水平。

以现代农业平台为载体,翁源全力打造融入“双区”的“菜篮子”“果盘子”“花瓶子”。依托三华李、九仙桃、兰花等特色水果和花卉产业优势,持续抓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培育壮大一批蔬菜、水果、粮油等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精准发力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0

生态旅游活力增强。打造兰花特色小镇,翁源串联各个花卉园区,打造兰花主题公园和兰花艺术小镇,形成“兰花产业+文化+旅游”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举办翁山诗书画院十周年庆典等系列大型文旅活动;成功创建国家4A级东华山风景区、国家3A级幽兰谷风景区、江尾农耕文化园和湖心坝客家群楼。五年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6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9.38亿元。

以生态旅游平台为载体,翁源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康养+”等旅游新业态;深入挖掘兰花、温泉、古村落等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开展文旅招商,引进一批符合“双区”市民需求的重点旅游项目。

生态改善

不断擦亮绿色发展的“底色”

“现在安装好了排污管网,村里变得很干净。”村民李阿姨笑着说。

走进翁源县青山村梁屋村小组,环境优美舒适,道路干净整洁,村内的污水处理终端正常运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项目让雨污分流基本实现,直接减少每年进入溪流的污染物,对保护滃江流域的水体水质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翁源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缩影。近年来,翁源擦亮绿色发展底色,以生态优势对接融入“双区”建设成效显著。

翁源城区全景图。刘志坚 摄

翁源城区全景图。刘志坚 摄

林业工作更加扎实。五年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2亿多元,完成碳汇林造林5.4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全面启动,被定为广东省林长制4个试点县之一;江尾镇被评为“广东十大绿美森林小镇”,青云村、沾坑村等4个行政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荣誉称号。

河湖生态持续改善。五年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完成中小河流治理338.87公里,清理河道2132公里,建成万里碧道10公里;有序开展24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建成8个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滃江源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县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水环境。

环保力度不断加大。强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扎实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和扬尘、烟花爆竹等专项整治,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4%;保持打击“非采”行为高压态势,全县杜绝“非采”现象;全面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全县农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29%,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管护。

抓好绿水青山,翁源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打造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大美翁源,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全县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打击非法采矿、采砂等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促进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着力抓好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进森林生态、森林服务、森林产业等五大体系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逐步形成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区及其管理体系。

同时,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严抓大气污染治理,抓好扬尘整治,全面完成大气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压实河(湖)长责任,常态化开展河湖“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着力抓好土壤污染防治,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废等违法行为;高质量推进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

城镇建设

兰韵之城展新颜焕发新魅力

兰乡古镇有围楼,粤北名村好风光。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是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村,位于该村的湖心坝是一处古老的客家人聚居地,至今保存着明、清时期建造的古代客家围楼59座。

作为南塘村的特色名片,该景区以古围楼为主题,活化古村文化、展示传统习俗。该镇则通过整合当地旅游、饮食和农产品推广等一些资源,吸引外来游客观光旅游和消费。在翁源,像这样的镇村还有很多。在它们身上,可以看见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农村发展正谱写新篇章。

如今的繁华建立在翁源长期的努力之上。抓好城镇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持续推进镇街提升行动,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每一项工程,都在为兰韵之城添砖加瓦。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力推进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构建起县、镇、村、组四级管控网格,农村“两违”建筑得到有效管控;全面落实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管理长效机制“十大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全县156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被授予“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乡村治理亮点纷呈。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完成确权面积31.32万亩,颁证6.9万户;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累计整合涉农资金4.7亿元,有效集中了财力重点保障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完成了8个镇级党群服务中心、174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城镇建设更加出彩。深入实施县城品质提升“439”行动,投资5.6亿元推进县城环境整治及道路照明、龙湖周边环境整治等工程,兰花创新博览中心建成使用;打造了南龙出入口、兰韵公园等一批兰花主题景观节点;高标准完成坝仔镇、江尾镇等镇街提升“139”工程,翁城镇被列为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地区,乡镇发展环境稳步提升。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武深高速、汕昆高速全面建成通车,韶新高速通车在即,“三纵一横”高速公路网络即将成型;高标准完成10条县城新建道路,建成“四好农村路”514公里,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完成1300多个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城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城市管理更加精准。县城网格化管理机制和“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成效明显,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全县生活垃圾保洁清运体系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率达65%;持续对“两违”建筑保持高压态势,拆除和查没“两违”建筑10万多平方米,基本实现“两违”建筑“零增长”。

◆一线观

办好民生实事

增进民生福祉

近日,韶关翁源县3.2万亩三华李正成熟,漫山遍野的果树枝繁叶茂,一颗颗浑圆饱满的三华李挂满枝头,散发着香气。在龙仙镇新东村一果园中,游客们已经呼朋唤友到果园采摘,品尝“头道鲜”。

“我们果子品质好,已经有100多名珠三角的客户来园中摘果,还通过电商平台邮寄了500多斤。”果园负责人王大哥介绍,在专家指导下,总结管护经验后,疏果、施用有机肥更加科学规范,三华李的品质和口感相较往年有了很大提升。

王大哥口中的“专家指导”是翁源县开展的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此举有效促进水果提质、农民增收。翁源定期开展的网商运营专项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也有效助推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

同样是“指导”,近期,粤菜师傅广式点心制作专项第二期培训班在翁源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班。在班上,学员们十分珍惜培训机会,积极求教,以不断提升烹饪技艺。

作为促就业、保民生的项目工程之一,“粤菜师傅”能有效推进就业创业。翁源也顺利建成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全市首家“南粤家政”培训基地,未来将大力打响翁源兰乡月嫂、翁源客家菜等品牌,并力争将“南粤家政”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省级培训基地。五年来,翁源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两个“指导”,彰显翁源抓好社会事业,增进民生福祉的决心。翁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同时,翁源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支出达131亿元,年均增长15.29%。翁源将继续加大学前教育及中小学优质学位供给;扎实创建卫生强县,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惠民品牌活动,推动县镇风度书房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此外,还注重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深入推进“平安翁源”以及“雪亮+智格”工程建设,全面打造“智慧新警务”,着力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尽早完成全县派出所建设提档升级及新情报指挥中心建设,不断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强党建

以高质量党建

促高质量发展

沿着S245省道游玩“兰乡古韵”廊线,兰花、九仙桃等优势特色农业,湖心坝、八卦围等客家风情古村落让人目不暇接。集特色农产品种植、田园乡村体验、浓郁客家风情为一体的精品线路,成为翁源的特色名片。

得益于党建引领,“兰乡古韵”廊线正汇聚乡村振兴新力量。翁源精心打造“兰乡古韵”党建廊线,以廊线28条村为重点,每年安排800万元示范点创建经费,逐年打造一批党建示范村;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培养一批党员创业先锋,推动廊线村做大做强兰花等特色产业。

目前,廊线良星村依托“兰花商户+农户”模式,发展兰花经济和民宿经济,打造250户美丽庭院及兰花文化长廊。村民的村子美了,钱袋子也鼓了。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翁源是如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党建把舵领航,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育先机、开新局?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八小时外自学”活动;深入开展新一轮“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深化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健全巡视整改落实长效机制,巩固拓展巡视整改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积极谋划推动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镇推进、整县提升”行动,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继续开展县镇领导干部“民情夜访”活动,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基层基础保障,加大经费向基层倾斜力度。

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面向现代化加强干部教育培养,加大对年轻干部培养和交流挂职力度;坚持“严管”和“厚爱”并重,推动干部监督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引进符合翁源发展需求的“丹霞英才”等紧缺适用人才,安排在县镇各领域服务历练。同时,通过动态调整、梯队培养、备案管理、绩效考核等硬举措,抓牢抓实“头雁”队伍建设;抓实“青苗”工程,遴选储备村级后备干部870人。

“今天我给大家讲红军长征‘半截皮带’的故事……”近日,翁源县教育局开展“党史故事我来讲”活动,全体干部职工在红色党史故事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这是翁源创新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幕。

为发挥红色资源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全力打造翁源“党史学堂”,使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中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擦亮“兰韵之城”的文化底色,翁源创新形式,全面铺开“兰韵翁源讲堂·党史我来讲”活动。

每一次的党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通过聆听党史故事,翁源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好红色基因,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叶志强

【通讯员】刘志良 许永清 徐颖

编辑 李幔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