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革命人物
陈 玲
(1922—1949)
陈玲,女,1922年出生,广东南海县人,194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牺牲。
1922年,陈玲出生在一个职员家庭,生活情况相对较好。她到学龄时便入学读书。学习期间,她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倾向革命进步。当她就读于南海县石门中学时,开始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石门中学进步师生组织的宣传队里活跃着陈玲的身影:上街演抗日救亡话剧,唱革命歌曲,宣传抗日,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她不满足学校组织的宣传动员抗日工作,校外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潮强烈地震撼着她的心,祖国大好河山被侵略、中国人民被压迫更让她扼腕愤怒。当知道广州沦陷后,更坚定了陈玲投笔从戎的决心。1940年,陈玲告别家人到斗争前线去。当时,为坚持抗日,中共北江特委秘密派一批党员、干部进入“挺四”(国民党第七战区第四挺进纵队)工作,陈玲也进了“挺四”。在“挺四”里,陈玲不断进步,主动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在“挺四”中共党员的指导下,她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读书会和形势讨论会。在党的教育下,陈玲提高了觉悟,她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1年春天,一个严峻的考验到来了。当时,陈玲在花县前线宣传动员群众时,碰上日军进攻,不幸被俘。敌人把她押到广州石榴岗日军司令部的监狱里,严刑审讯。陈玲和其他被俘的同志装成逃难群众,坚贞不屈、严守秘密。后来,经地下党组织设法营救,陈玲逃出敌人魔掌,并重返“挺四”,继续坚定不移地跟着党组织做抗日救亡工作。这年秋天,陈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粤北省委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决定暂时停止广东党组织的活动,并指出党员要坚持“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迎接新的斗争。陈玲先后在英德溪板乡江古山和翁源新江乡教书,她遵照党的指示,在学校里团结进步师生,并以家访和办识字班(夜校)等形式,教育农民群众,为当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1943年冬,粤北党组织恢复活动,陈玲的爱人何俊才任清远县委书记,组织上也调她到清远任县委秘书。她夜以继日地工作,不计个人得失,把一颗赤诚的心交给了革命,交给了党。
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而且不断变化,陈玲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1945年夏天,上级指示东江纵队主力北上粤赣湘边,同王震、王首道领导的南下支队会合,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以何俊才为大队长的抗日同盟军也被编入西北支队,挥师北上。陈玲考虑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毅然将刚满半岁的孩子交给当地党的交通员抚养,自己拖着产后欠补的虚弱身子,随部队北上。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停止内战,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毛泽东不顾危险到重庆同国民党蒋介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根据协定,党中央决定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北撤山东烟台,同时留下一批武装人员,暂时隐蔽起来,坚持斗争,陈玲也在留下人员之列。她与留下的其他同志隐蔽在翁源新江乡太坪大水坑密林里,并坚持整风学习,为提高部队素质紧张工作。隐蔽人员分两个小组,她担任第二学习组辅导员。她一面帮助文化低的同志学习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一面深入浅出地给同志们讲解党的有关文件精神,启发大家联系实际,提高认识,武装思想。由于她能以身作则和精心辅导,战友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不久,国民党当局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春天,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在广东恢复武装斗争。这时,陈玲的第二个孩子降生了。
为了革命斗争,她又一次把刚满月的婴儿送给农民抚养,继续参加武装斗争。她先后担任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先遣支队某连指导员、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她虽是支队司令员何俊才的爱人,但总是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姐”。
太坪毛张屋——北江第一支队司令部驻地
1948年1月3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天清晨,支队部队在翁源太坪毛张屋受到敌人的袭击,在突围中,陈玲因病行走有困难,被敌人包围在一个小山坡上,眼看着敌人从四面拥过来。她知道自己无法冲出去,便立即把文件袋掩埋在泥土中,把绝密文件放在口里嚼碎吞进肚里,然后拔出手枪同敌人拼杀,最后弹尽,不幸被俘。敌人把陈玲押到翁源新江乡乡公所,对她进行威逼利诱,都被她愤然回击。敌人见软的不行,就对她施加酷刑,陈玲虽被折磨得血肉模糊,但仍然不屈不挠,严守党的秘密。
1948年8月中旬,因为在陈玲口中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敌人把陈玲押到曲江县犁市镇以北一个岗廊的山野上秘密杀害。
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韶关人民在陈玲就义的地方为她立了墓碑。每年清明节,人们都去祭扫她的英灵,给她献花。她的英名也被镌刻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她的精神和名字永留人间。
来源:韶关史志 邵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