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意见》释放出什么信号、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广东面临哪些挑战?南方经济智库“经济圆桌”栏目邀请三位知名专家深入探讨,对广东推进共同富裕建言献策。
▼嘉宾
张燕:国家发改委区域发展战略中心战略一室负责人
陈鸿宇: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
万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主持
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直播请戳>>>“共同富裕”来了,广东如何破除发展不协调短板?
主持人:近日,《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发布受到关注,该文件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张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当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的重要实践。
陈鸿宇:《意见》提到四个“有利于”,其中“有利于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让我印象深刻。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我国正从村落、县区和城市向全国范围推进,这就需要选取条件合适的区域进行综合探索,在一个省域范围内进行试点,任务更艰巨,但经验也更具有代表性。
主持人:《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燕:最大挑战还是在“示范”。浙江一方面要向全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场景,另一方面要在制度建设和具体推进路径上形成示范。比如,率先形成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在实施哪些重大工程,推进哪些改革举措等方面率先探索,并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国提供参考。
陈鸿宇:总体来看,浙江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比较好,但也同样存在不协调的短板,比如七成左右地区的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都超过6万元,但是丽水、衢州等地不足4万元。浙江如何破解城乡、区域之间的人均差距,将给广东乃至全国提供很好的参照和范例,广东应密切关注,主动借鉴。
万陆:收入分配改革可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硬骨头”。对此,《意见》做了系统性谋划,包括更高质量的就业,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分配格局,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等。如何在提升发展效率的同时,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这是一个艰巨但必须完成的挑战。
主持人:从共同富裕的目标看,《意见》给广东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陈鸿宇:从经济体量、经济结构到发展水平,浙江与广东有很强的相似性,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广东,应从现在开始就围绕《意见》,紧跟浙江发展步伐,共同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经验做法。
《意见》在四个方面对广东特别具有启发意义。其一,实现共同富裕不是让先富的地区发展慢一点,而是要推动不同区域在协同发展中补足短板;其二,《意见》强调,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浙江近年来全面梳理支持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举措,并整合优化,这为广东提供参照;其三,要创新探索跨行政区划的城市管理,浙江近年来积极推进杭州、宁波等发展湾区经济,还在省内组建多条横向经济走廊,值得广东参考;其四,《意见》提出,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广东也应让县域在共同富裕中更好发挥作用,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
主持人:广东还存在哪些突出短板?
张燕:广东应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促进城乡、区域之间更高水平协调发展,具体来说要补足四个短板。
第一,补农村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在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第二,补区域的短板,缩小区域差距。对广东革命老区、老工业城市要继续加强扶持,结合当地特色培育内生动力。
第三,补低收入群体的短板,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实现更加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缩小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与不同所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
第四,补足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近年来广东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下一步应推动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向粤东粤西粤北区域延伸,缩小与珠三角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对加强广东内部的创新联系、市场联系和经济联系非常重要。还应在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主持人:近年来,广东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未来要如何推进?
万陆:和浙江相比,广东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形狭长,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珠三角辐射作用会出现衰减,再加上北部生态发展区以山地为主,很多工业发展受限,这都在客观上制约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
对此,广东要结合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点,推动区域深度联动。首先,交通设施具有“门槛效应”,需要达到一定密度之后才会让要素流动效率出现飞跃,目前珠三角连接粤东粤西粤北的骨干交通已经搭建起来,接下来要织密路网,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畅通水路交通;第二,交通基础设施的辐射作用,还取决于珠三角核心区的发展能级,只有珠三角的经济密度、创新能力、高端服务业发展到足够高的程度,才会促使产业链不断向外围延伸;第三,承接地的人力资本越高、营商环境越好,接受中心城市辐射的效果也就越明显,这就对粤东粤西粤北的软硬环境建设提出新要求。
陈鸿宇:关键是让欠发达地区要素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全面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限制,这是浙江值得广东借鉴的地方。比如,浙江推动杭州、宁波等城市建立湾区经济,统筹推动宁波、台州、温州等地沿海产业和港口资源,依托中欧班列打通从义乌到宁波、舟山群岛的横向开放通道,等等。
未来,广东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难题,一个是“进圈”,一个是“进链”。
“圈”是五大都市圈。要通过都市圈建设将各市的港口资源、交通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生态资源、国际合作资源整合起来,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要素更好进入市场,并转化为经济效益。
“链”是现代产业链。过去帮扶欠发达地区往往靠单个项目、企业,未来应将这些产业帮扶项目融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与珠三角经济链成一体。还要注重不同区域间收入分配链、公共服务链、生态保障链等的联通。
主持人: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欠发达区域应该如何迎头赶上,避免遭遇新的技术鸿沟?
张燕: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这为欠发达区域发展带来很好机遇。一方面,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在增强。比如广东正在推动跨地甚至跨省的耕地占补平衡,实际上就是把土地资源流动起来。另一方面,新的技术、资金、大数据、管理经验等要素的流动性也在增强,以往的偏远地区接受这些要素的便利性大大增强了。
欠发达地区一方面要发挥其在生态、能源、土地、劳动力、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让其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借助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机遇,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回应市场的新需求。这些地区完全也可以在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协作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数字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万陆:当前正在发生的数字化转型给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既带来数字鸿沟的挑战,也带来数字红利的机遇。如果能实现特色农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人工智能对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的赋能,不仅可以提升发展动能,还能有效吸引高端要素流入,搭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通道。
【整理】王彪
【实习生】林广豪
【统筹】黄应来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