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市人社局做好劳动能力鉴定,让伤残职工不伤心

南方+ 记者

黄先生是连州市某粉体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其在上班时右眼不慎被弹伤,经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角膜穿通伤不伴有异物。经人社部门认定为工伤,并鉴定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五级,确认医疗期(停工留薪期)为6个月。做好劳动能力鉴定后,连州市人社局还组织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洽谈协商,认真做好工伤职工的待遇落实,让职工尽早获得应有赔偿。

从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出发,连州市人社局“多做暖心事”,积极做好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让伤残职工不伤心。据了解,今年以来,连州市人社局已先后组织开展3次劳动能力鉴定会议,为38人出具鉴定结论(其中工伤鉴定24人、因病鉴定14人),并通过缩短业务办理时限,精简申请材料、优化办事流程等措施,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

组织协商,实现和谐兑现赔偿。

组织协商,实现和谐兑现赔偿。

精简申请表,压缩办理时限

所谓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者因工负伤导致本人劳动与生活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根据职工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申请,组织劳动能力鉴定医学专家,根据国家制定的评残标准,按照工伤保险的有关政策,运用医学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确定劳动者伤残程度和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的制度。主要作用是为合理审批职工享受停工留薪期及其他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提供直接依据,以及确定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正确审批职工因病退休提供有力依据。

为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的知晓率,连州市人社局充分利用电子屏、宣传标语、门户网站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关于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以及《关于印发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有关法规政策,认真贯彻执行相关规定,做到科学规范鉴定,使广大职工了解鉴定相关知识,知悉获得权益保障的途径和程序,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素质。

鉴于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秉承“让群众少跑腿”的理念,连州市人社局还迅速制定《劳动能力鉴定》办事指南,将申请条件、申请主体、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等简明列举出来,让群众一目了然,方便办事。

其中,连州市人社局还精简表格,将因伤和因病的申请通用一张申请表。并压缩办理时限,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承诺时限由法定时间压缩一半。

组建专家库,提供现场鉴定。

组建专家库,提供现场鉴定。

组建专家团队,严把“四关”做好鉴定

根据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须由设区的市级组织并实行现场鉴定。

据了解,清远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结合连州距清远路程较远的实际,为减少群众往返次数,明确连州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可由当地人社局主导,代表清远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行使除工伤职工复查鉴定外的所有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为了鉴定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经推荐和审核等程序,连州市建立了由24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疗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并不定期组织专家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专家们的鉴定水平。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连州市人社局还及时召开鉴定会议,让工伤职工尽快得到应有的赔偿,也让符合病退的群众尽早办理退休手续。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鉴定工作中,连州市人社局严把“四关”:一是把好“初审关”,认真审查申报者的基础性材料;二是把好“评审关”,鉴定前从专家库随机抽取3至5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三是把好“效率关”,由过去的每季度一次,改为现在的每月组织,做到月月有鉴定,对于行动不便的工伤或申请病退的,根据实际及时组织专家上门鉴定;四是把好“服务关”,因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职工都是特殊群体,采取现场领取或上门送达或免费邮寄等多种方式,及时将鉴定结论送达被鉴定职工及用人单位,让群众能够早日得到相关待遇。

工作开展以来,连州市开展劳动能力鉴定的效率明显提升,而群众的满意度也大幅增长。据介绍,今年来,连州市已共组织了3次劳动能力鉴定会议,为38人出具鉴定结论(其中工伤鉴定24人、因病鉴定14人),获得群众一致称赞和认可。

【记者】段灿

【通讯员】施正红

编辑 梁杰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