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窘境:手机突然没电了,想要借隔壁老王家的充电器应应急,却发现他口中的“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在自己的华为手机上完全实现不了。
这正是手机品牌们各自支持不同的快充协议所致。事实上,无论是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产品牌,在2014年左右都统一支持高通的QC协议,只不过当时各家的充电技术都不发达,也不会产生竞争,所以彼此间相安无事。
但随着各家的研发投入越来越多,33W、65W、100W、125W等充电技术成为了各品牌的“独家卖点”,高通的协议逐渐被大家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品牌自己的私有快充协议,比如OPPO的VOOC闪充、vivo的FlashCharge,华为的SCP等等。
这样做的优势是,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当他们购买了某品牌的手机后,借助包装内自带的充电头、充电线,就能享受到厂商承诺的快充速度。坏消息是,但凡你换用了别的品牌的线和充电头,那么就不可能达到最大充电功率。
这就会导致,你外出时想和家人朋友共用数据线和充电头,即便大家都是同样的Type-C接口,但对方的充电速度可能就是比你快个2-3倍。
在这样的困扰下,就诞生了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UFCS)。5月底,中国信通院、华为、OPPO、vivo、小米牵头发起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得到了荣耀、立辉科技、矽力杰、瑞芯微、昂宝电子等终端、芯片和产业界企业的支持。未来即便各家充电技术的私有协议不同,但是通过UFCS,一枚充电器可以兼容多种协议,在充电时可以智能调整充电电流、电压,以实现不同品牌承诺的最大充电功率。
简而言之,就是今后你只需要一枚基于UFCS协议的充电头,就可以行走天下了。未来用这个充电头给最高支持66W快充的手机充电,它就能实现66W的充电功率;给最高支持120W快充的手机充电,它就能实现120W的充电功率。
尽管这对厂商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因为销售自家的充电头也能赚不少钱嘛。但从用户角度来看,用一枚充电头解决多个设备的充电问题,不仅更便利,还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生产充电器过程中的碳排放,何乐而不为?
不过,目前这样的一枚充电头也还只停留在设想。有了初步规范后,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执行细节,进行漫长的测试和认证等工作。但无论如何,南方+记者希望这样的进程越快越好。毕竟,平均每1-2年就要换机的我,家里的充电头真的已经多的塞不下了!
【记者】许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