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钱币收藏爱好者袁伟骞建议:我国可考虑发行5元、10元硬币

289财经热点
+ 订阅

“建议发行5元、10元硬币。”近日,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袁伟骞的一份报告《人民币中小面额硬币化的分析》,引起了不少金融从业者的关注。在这份报告中,年仅18岁的袁伟骞通过1000多份问卷调查以及大量实地走访,得出一个结论——尽管移动支付的普及及数字人民币正在加速推进,但现金特别是硬币依然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结合经济规律和国情需要,建议央行发行5元、10元硬币。

以往学界和业界对人民币的研究更多是聚焦在货币政策、发行规模等方面,对于百姓使用现金的关注几乎空白。”五道口(广州)金融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谷金声认为,报告的可贵之处是通过大量的基层调查反映了百姓对于人民币现金的真正使用需求,并提出发行5元、10元硬币,且对中小面值硬币发行提出了诸多优化建议。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民币中小面额硬币化的分析》的作者袁伟骞,以及他的钱币世界。

人物档案👇

▌18岁的钱币收藏爱好者

作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18岁的袁伟骞拥有化石、邮票、钱币等诸多藏品。其中,最让他喜爱的莫过于逾千斤的钱币

2013年,10岁的袁伟骞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了钱币具有收藏价值,就迷上了各种钱币收藏;2015年后,他开始专注收藏、研究宋代铜币。如今,18岁的他不仅收藏了不同时期的宋钱超千斤,拥有完整的收藏系列,还对唐宋时期古钱币有深入研究。

8年的收藏经历,让袁伟骞不仅熟悉各类钱币的市场价格,练就了能够辨别唐宋时期钱币种类和真伪的火眼金睛;更对各朝钱币背后的历史发展了如指掌,成为同学心目中的“小收藏家”。当同龄的小伙伴在追求各类电子产品时,袁伟骞却沉浸在钱币的世界里。作为一名学生,袁伟骞几乎把自己所有的零花钱都用在钱币收藏上。

“读初中时,为了能够收集到更多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元‘大叶兰’,我一有钱就跑到各种超市,尽可能多地通过找零换回一些零钞来挑。”对于钱币淘金少年袁伟骞来说,收藏钱币为的不是拥有这些钱币,而是能够学习到许多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且还能感受到千百年来历史的沧桑巨变。

从10岁开始,袁伟骞就迷上了钱币收藏。至今已经收藏了不同时期的宋钱超千斤。

从10岁开始,袁伟骞就迷上了钱币收藏。至今已经收藏了不同时期的宋钱超千斤。

“每种钱币都是时代背景缩影,都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说起钱币的故事,袁伟骞总是侃侃而谈。对他而言,钱币不仅是一种收藏品,更是了解、研究历史的最好资料之一

也正因8年的钱币收藏经历,袁伟骞不仅关注钱币发展的历史,也关心当下钱币的使用变化。细心的他发现,2019年硬币改版后,1元、5角、1角硬币均为银白色,且大小非常相似,很多人难以区分不同面值的硬币,这导致硬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钱币是时代文化的载体。”他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对人民币硬币化提出更多优化建议。然而,启动研究课题时,他才发现,有关人民币发行的问题,在学术上甚少有人展开研究。比如,目前可查阅到的最新论文竟是2000年的一份毕业论文,而其所研究的内容主要还不是硬币的问题。

▌中国有发行5元、10元硬币的基础条件

我们真的不需要硬币了吗?硬币使用到底方不方便?硬币要如何适应新的使用习惯?从小就喜欢对问题刨根问底的袁伟骞决定自己行动开展一场实地调查。围绕这些问题,今年4月开始,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做了总计约2000人次的问卷和实验,走访零售业商贩的现金收支情况,调查消费者使用习惯、测试不同年龄段市民对现有硬币的认识,通过近两个月的扎实调查,撰写形成《人民币中小面额硬币化的分析》一文。

为了对硬币使用进行调查,袁伟骞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使用情况展开调查。

为了对硬币使用进行调查,袁伟骞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使用情况展开调查。

“很多人可能认为,现在用现金的人都没有几个,发行硬币就是多此一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袁伟骞说,虽然当今社会电子支付发达,现金的使用频率日益降低,但仍然有很多人喜欢使用现金,人民币数字化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阶段

“从经济效益和环保上看,现在市面上主要流通的硬币一般可以流通3万次,约20—30年,而纸币则在半年左右。此外废旧硬币的金属可以回收,纸币则只能用于火电。由此计算,硬币的成本大大小于纸币,而且更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查阅大量的资料后,袁伟骞发现,1992年和2015年,我国推进了两次中小面值硬币化的改革,成果显著。现在全国只有少量地区流通一角、五角纸币,一元以下硬币化基本完成。这充分说明中小面额硬币化具有可行性,而且是一个大趋势,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为此,袁伟骞不断寻找理论支撑。他发现,根据国际货币组织提出的D—矩阵理论,纸币面值下限和硬币面值上限应在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之间,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32189元,城镇人均收入43824元,已经基本有发行五元硬币的需要。按照每年约5%的收入增长,3年后部分地区具有发行十元硬币的条件。

且与其他国家对比,我国有必要适应经济发展进一步实现中小面值硬币化。”袁伟骞说,我国人均硬币存有量约100枚,而且大量硬币在银行库房或者收藏者手中。即便是电子支付发达的美国,人均持有硬币也超过了800枚,且没有下降的趋势。所以中国的硬币需求可能非常大。

▍硬币可为中华文化的载体

此外,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袁伟骞认为,2016年起,人民币加入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在硬币面值上也有国际化的需要。目前,加拿大币、美元、澳大利亚币等国最大额的硬币面值或购买力均折合人民币约十元;香港、澳门硬币最大面值十元。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当前我国硬币面值在国际化上并不充分。

为了验证发行硬币是否具有群众基础,袁伟骞还组织在广州市范围内电话随机访问了1100余名市民,有47%的市民表示,会使用5、10元的硬币。

那么,硬币如何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国民的使用习惯呢?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居民对于硬币使用的痛点,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袁伟骞通过大量的访问调查发现,目前硬币使用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有些硬币难以区分;二是硬币滑落造成遗失;三是硬币重量可能造成居民负担。

为此,袁伟骞开展了包括9种硬币做滑落距离分析实验、区分测试等实验、居民现金使用情况调查,通过实验数据得出了一系列优化答案。比如,他认为,硬币的滑落距离与质量和直径成正相关,所以硬币设计方向应该为质量和直径缩小;应该在形状和颜色上增加硬币不同的面值的区分度;并估算出若发行5元、10元硬币,平均增加钱包质量30克,其实还不到一个鸡蛋的质量。

为了更好地优化硬币的投放和回笼,袁伟骞还在文中提出了诸多设想,比如可以考虑在大型市场附近设置纸硬币自助兑换机,实现了散钱、硬币、整钱之间自由灵活兑换;比如可以在地铁、景点等使用场景,实现10元硬币与数字货币的子钱包搭配使用。

袁伟骞建议可以考虑在大型市场附近设置纸硬币自助兑换机以对硬币进行投放和回笼。

袁伟骞建议可以考虑在大型市场附近设置纸硬币自助兑换机以对硬币进行投放和回笼。

“硬币作为货币,不仅可以流通,还能体现国家形象。制作精美,成色好,能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达,能够彰显国家实力。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国民出国旅游,其中不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带回他国的硬币,而这些带回国的硬币很有可能成为旅游纪念,如果硬币精美,就能够提高游客对中国的印象。”袁伟骞对小面值硬币提出设想,可以参考美国二十五美分的做法,每个省、每个民族设计一个代表自己省、民族文化的图案,依次逐年印在硬币上,设计出能体现中华文明的中小面值硬币。

你怎么看袁伟骞的研究结论?认为当前是否有必要发行5元、10元硬币? 非常有必要 可有可无 完全没有必要 提交

【记者】陈颖

校对 罗健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