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父与子:携手当志愿者,儿子每天“检查”老爸状态

南方+ 记者

本文收录于#文明·跃专题#

父亲这个角色意味着什么?疫情下,经历过分离与焦灼,志愿者罗东奇和护师覃明有了更深的体会。

疫情发生后,罗东奇和儿子小罗齐齐上阵,分别在广州荔湾区的两个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如今,荔湾芳村片区解除封闭、封控管理,他们终于团聚。

护师覃明每天跟7个月大的二女儿在视频里见面,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父亲节,他不能陪在身边,还将继续为管控区的居民上门提供医疗服务。

在与看不见的病毒的赛跑中,他们是抗疫的生力军,也是为人父者。特殊环境下,他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父亲”这个角色带来的力量,也重新发现了亲子关系的微妙流动。

身穿红马甲的罗东奇协助采样居民填信息。

身穿红马甲的罗东奇协助采样居民填信息。

父子兵齐上阵

5月底,早晨6时,天刚擦亮,荔湾区白鹤洞街鹤翔小区的居民已经在排队等候核酸采样,队伍长得见不到尾。广州工控企管公司副总经理罗东奇也在队伍中,在烈日下等了4个小时。

他发现,社区组织检测的人手严重不足,排队的秩序也不理想,就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中。社区里有1000多户人家,起初全部检测完要十几个小时。“这些事总得有人做,自己有时间、有精力就多担当一下。”

很多居民是国企职工,跟罗东奇一样有管理经验。大家商量着,如何提高检测效率。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协调好各方,分好工。有人喊楼,有人扫楼,有人准备换场地的物资,有的准备二维码,有的逐栋逐层组织居民。他们还把医生分成两组,避免人群聚集。在党员的带领下,志愿者报名很积极,不需要动员,报名接龙一发出来,人数很快就超了,后续的检测速度也变得高效起来。

罗东奇“喊楼”,通知居民测核酸。

罗东奇“喊楼”,通知居民测核酸。

与此同时,罗东奇的儿子小罗刚留学归来,和母亲何爽一同居住在荔湾区冲口街道,照顾外婆。不料6月3日,冲口街成为中风险区封控管理区。他在回国路上,眼见各个关口的志愿者为入境人员服务,刚得知封控管理时,马上也去报名当志愿者了。

24岁的小罗为社区居民服务。

24岁的小罗为社区居民服务。

每天,小罗和母亲在社区维持秩序,帮老人上门登记买药信息,再将相关信息报告给居委,将药派送到各家。还要协助基本物资的配送,一忙就是一天。

原本,罗东奇担心儿子只是跟着凑热闹,后来发现他比自己懂得还多。小罗因为出国留学,经历过几次隔离,防疫经验丰富。他会提醒父亲,采样的工作台不能用手摸,口罩应该怎么戴。

“社区的老人都很喜欢他,我很欣慰,儿子真的长大、成熟了。”罗东奇说。

角色调转

罗东奇发现,自己和儿子的角色似乎调转过来了。

小罗上小学的时候,罗东奇会鼓励他去参加慰问老人的活动,亲自把他送到敬老院门口。社区推广垃圾分类时,他也带着儿子一起学习、实践。“说教是没用的,要靠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如今,罗东奇很希望把自己职场上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儿子。“他是学习管理专业的,我就用做饭的例子跟他说,做饭和管理都是艺术,得注意火候,过了就不行。”

作为60后的他,也会努力了解社会热点,寻找共同的话题,跟儿子交流、探讨,互相影响。

“之前我们单位要装修人才公寓,我问儿子的意见,设计成上床下桌是否可行。当时他就否定了,我也采纳了他的看法。”

公司的办公秩序恢复正常之后,罗东奇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居家办公上。因为担心他一个人在家情绪不稳定,小罗每天雷打不动地跟他打两个视频电话,聊聊天,看看他做了什么菜,检查冰箱里的食物,包括米、面和油是否齐全。

“语音聊天还不行,他一定要开视频,看看我的精神状态。我们也经常开开玩笑,我一直很担心车停在原地汽油会变质什么的,解封了他就调侃我‘你现在可以开车啦’。”罗东奇和儿子的相处,更像朋友,“他也不太会表达,但是通过行动,我能感受到他的心意。”

罗东奇协助社区居民填信息。

罗东奇协助社区居民填信息。

守护家人

疫情中,护师覃明承担起了很大的责任,父亲的身份也为他的工作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6月5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覃明第一次出诊。他来到了白鹤洞街道的鹤园小区,上门接诊一位发热病人。采集核酸是病人最难受的环节,覃明也有些忐忑。恶心、干呕等不适可能让患者喷射分泌物,其中夹杂的病毒,让他随时处于危险之中。每次出诊,他都提醒自己,要严格按照防疫流程处理。

刚到白鹤洞街时,覃明不太了解情况。一天下午2点多,他上门给病人做输液港。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就算不动,30分钟也会湿透。那天,他的N95口罩湿透了,憋闷窒息。回到驻点时,手套、衣服里都是水,拧出来有小半盆。

覃明上门为居民做输液港。

覃明上门为居民做输液港。

“整个人感觉很虚脱,很懵。”他灌下了一瓶水才缓过来。有经验之后,每次出发之前,他都要喝半瓶到一整瓶的电解质水,才不会太难受。

有一回,他到鹤翔路转运患者,封路情况下,导航失灵,他和队员找了40分钟,才找到患者家里。这名患者有二次中风的风险,要转运到医院治疗。车上,他了解到,患者的妻子也患了癌症,两人的生活比较困难。患者的妻子对他说:“我们现在活一天都是赚一天,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也不愿意麻烦大家。”

覃明为患者做导管维护。

覃明为患者做导管维护。

覃明很感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想着别人,我们的居民在抗疫方面,真的很团结、很可爱。”

工作中遇到困难,一想到家人,覃明就有了力量,“和同事齐心协力,尽早将疫情控制住,其实也是在守护家人的健康。”

告诉孩子一切

每天晚上,跟家人打视频电话,覃明感觉一天的工作都值了。屏幕另一端,7个月大的小女儿,不习惯隔着屏幕看着爸爸,不像平时一逗就笑。但女儿顶着小光头,瞪着大眼睛,露出粉色牙龈,“很有喜感、很治愈”。

覃明与二女儿视频。

覃明与二女儿视频。

4岁的大女儿也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她只知道爸爸去打“病毒怪兽”了。她会把自己画的画放到镜头前给爸爸看,上蹿下跳,表演新学的舞蹈。女儿2岁那年的父亲节,覃明偷偷亲了她一下,女儿也抬起头,亲了亲他,“那种感觉,用广东话形容就是‘开心到飞起’。”当父亲的点滴幸福,覃明都记在心中。

大女儿在父亲节给了覃明一个吻。

大女儿在父亲节给了覃明一个吻。

有时,大女儿会问:“为什么爸爸还没回家?”

覃明便安抚她:“病毒还没有被打败,等安全了,带你来爸爸工作的地方玩。”

每天,覃明会在本子上记下一天的见闻。等女儿长大了,他想把经历的一切告诉孩子,希望培养她们“认真”“奉献”的品质。

“遇到困难,大家都不计较得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别人渡过难关,以后别人也会帮你。如果大家都有这种想法,就能克服很多困难。”

这个父亲节,覃明不能陪在孩子们身边,尤其今年还是二女儿出生后的第一个父亲节,这让他有些遗憾。“每年都有父亲节,先把眼下的工作做好,大家都安全了,生活才会好。”

结束支援之后,覃明想抱抱孩子,把她们高高地举起,如往常一样,逗得她们咳咳笑。

【记者】吴晓娴(见习)

【通讯员】唐佩阳、胡颖仪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钟金秀
校对 曾慧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