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彩灯传承人杨玉榕:用版权守住有特色的灯|佛山版权 中国示范⑭

佛山版权
+ 订阅

17岁的杨玉榕在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做学徒的时候,没有想过自己能在彩灯领域绽放异彩,更没想过自己在这一行,一干就是一辈子。

杨玉榕是第五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佛山彩灯)代表性传承人。其1985年设计制作的龙凤彩灯,被我国邮政部印为邮票发行;创作的灯芯瓜子灯造型独特、工艺精巧、装饰别致,典雅华贵,堪为珍品;尤精工超大型彩灯,其在香港参加国际展的大龙灯,长达1000米,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虽然获奖无数,但对杨玉榕而言最大的愿望却非常质朴:即守住有特色的灯。

 佛山彩灯传承人杨玉榕。

佛山彩灯传承人杨玉榕。

80多条墨鱼骨成就一盏灯

南方日报:请介绍您是如何与彩灯结缘的?

杨玉榕: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中秋、元宵及春节等不可缺少的一抹传统色彩,是佛山民间艺术与当地习俗结合而成的工艺品,题材广泛,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及戏剧人物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

我17岁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社学习制作彩灯,这一做便是50多年。在当学徒工期间,我在剪纸、灯式(彩灯样式)、秋色(具有佛火特色的一种彩灯)等车间一一轮转,靠着自己的钻研和积累,1975年的中秋节,设计出了第一件玻璃纸灯《一帆风顺》,之后就如愿进入主灯式车间。从此,我对于彩灯的创意设计便再也没有停下过,好的作品更是一个个展现在世人面前。

南方日报:在您的彩灯生涯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经历?

杨玉榕:我有许多作品,例如特艺灯色“灯芯瓜子灯”“五彩鱼鳞灯”“墨鱼骨灯”“四方通草灯”等等,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墨鱼骨灯”。

为了制作一盏“墨鱼骨灯”,我搜罗了80多条大墨鱼的骨头,每块骨头都要浸泡在水里,每天换2次水,如此15天之后,我将它们雕刻成了150多块墨鱼骨雕小件,然后一块一块拼合成了半米多高的彩灯。

还有许多别的作品。普通的瓜子灯、芝麻灯都有人做过了,我就发动亲戚、朋友吃哈密瓜,用灯芯草和别人没用过的哈密瓜子制作了一盏秋色灯。

1979年,我创作的《彩龙凤灯》,灯面配以诗画,风格典雅,象征吉祥、兴旺。这些年来,这盏灯获得不少国家级、省级荣誉,1985年2月28日成为国家邮政“中国花灯”系列邮票题材之一。同年,我还将此灯做到八米高,在香港太古城商场内展示,并收入英国《世界之最纪录大全》。

版权让原创者持续创新

南方日报:如何传承彩灯工艺,保持创新?

杨玉榕:近年来,佛山彩灯通过传承人的不断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但在传承方面也面临断层问题。我常常通过开办展览、去学校上课等方式,让更多市民了解和喜爱佛山彩灯,营造保护传承的社会氛围。

我已经70多岁了,像大多数的老艺术家们一样,传承和创新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我将继续乐此不疲,传承下去。

南方日报:您的创作生涯中有无遭遇过抄袭?

杨玉榕:大概是在10年前,有熟人模仿抄袭了我制作的彩灯。佛山的灯创新在材料和内容。形式上非常容易被模仿,比如彩灯把六角换成八角,稍微改一点就算对方的作品,但形态变化不大,这个界限是比较模糊的。

南方日报:您认为该版权对于原创设计者意味着什么?

杨玉榕:佛山彩灯制作步骤繁多,用料考究,包括设计、扎廊、扪衬、装配等工序,需要扎实的美术基础,也很考验制作者的耐心。版权对原创作者能够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心理上也感觉没那么容易被人抄袭。现代人拥有版权意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能够让彩灯艺术得到保护,也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我希望能够用版权守住有特色的灯。

【南方日报记者】王蓓蓓

编辑 杨馥铫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