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口音、看习惯,他们帮“迷路人”回家|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

南方+ 记者

6月19日是全国第9个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今年,广东全省救助管理机构围绕“携手相助、让爱团聚”的主题,采取“云开放”“网络开放”“视频开放”等形式开展活动。

救助管理机构不仅承担着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任务,还帮助其寻亲返乡。根据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部署,广东自2020年5月起在全省开展专项行动。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4.3万人次,帮助1525名受助对象成功寻亲,救助人员总量和寻亲成功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社工教受助对象做手工

社工教受助对象做手工

寻亲路漫漫,如何帮助“迷路者”圆回家梦?在“开放日”前夕,记者走进广东省第一救助安置中心(下称“省一救”),探访寻亲工作人员助人寻亲这一路的苦与乐。

手上的疤 让她找到了妈妈

2020年8月20日,对于27岁的杨樟来说意义非凡。在走失后的第15年,她终于和家人重逢。

“妈!”见到母亲那一刻,她大喊着奔向母亲,两人紧紧相拥,久久依偎。

杨樟是省一救的一名受助对象,2005年6月,她在深圳西乡走失,被救助后在省少年儿童保护中心(下称“省儿保中心”)安置。4年后,成年的杨樟被转至省一救进行成人安置。这一待,就是11年。

“杨樟不是她的本名,刚开始我们不知道她叫什么,因为是从省儿保中心送来的,所以给她取了‘樟’这个名。”省一救社工科科长刘海涛介绍,由于省一救在惠州市博罗县杨村镇,省儿保中心在东莞市樟木头镇,所以工作人员将两地结合,给她取了“杨樟”这个名字。

杨樟(左)在安置中心的日子

杨樟(左)在安置中心的日子

经医生诊断,杨樟有智力障碍及轻度精神障碍。在送到省一救前,为她寻亲的工作一直在开展,但均没有成功。

“来到我们这里,就是最后一个救助地方了,如果找不到她的家属,她将一直在这里生活。”刘海涛表示,尽管此前的寻亲均失败,但他们没有放弃,继续为她寻亲。

因为杨樟没办法完整说出一句话,连词语也只一个一个发音,也不具备书写能力,实在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于是工作人员转变思路,通过协调相关公安部门进行人像识别及DNA采集进行突破。

按照救助管理有关工作要求,受救助人员在入站后的24小时内,工作人员需要将其信息推送到全国救助寻亲网等寻亲平台,在7个工作日内书面报请公安机关采集其DNA数据、人像信息等。

事不宜迟,工作人员立即与公安机关联动,采集了杨樟的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樟的DNA血样在一次比对中初步发现了疑似吻合的血样标本。

为确保结果无误,惠州市博罗县公安局前来省一救了解杨樟情况,并进行二次复核DNA血样采集。之后,省一救寻亲工作人员抓住这条线索,多次向公安部门了解杨樟DNA复核比对情况,最终收到信息,杨樟的DNA血样与茂名市电白区林氏夫妇的DNA血样比对相似度极高。

“我们根据公安机关提供的信息,与电白区民政局沟通,取得他们的积极协助,从而联系到地方村委,及时获得了林氏夫妇的联系方式。”经过寻亲工作人员走访,了解到夫妇二人确实有一位失散多年的女儿林雨。结合年龄、性别、相关时间节点等信息对比,工作人员判断,杨樟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女儿林雨。“我们在确认家属身份时,会保护受救助者的信息,只会了解对方家中走丢的孩子的特质,在一次次谈话中,对方透露走失女儿的左肩膀和右手手臂在儿时曾有烫伤,这一特征与杨樟身上的烫伤疤痕位置均吻合。”捕捉到疤痕信息后,工作人员进行了核实,将杨樟的动态视频和身上烫伤照片展示给对方。

“这就是我的女儿林雨!”这位母亲激动地喊出来。

最终,通过多方协调和努力,杨樟和亲人的身份信息经反复验证得到核实。杨樟恢复了“林雨”的身份,重回家人怀抱。

杨樟(左二)与家人团聚

杨樟(左二)与家人团聚

从细节入手 小线索发挥大效果

“去年6月19日,‘寻亲志愿者周广龙工作室’在省一救正式挂牌成立,与省一救专项寻亲小组共同帮助受助者寻亲。”说话的是63岁的周广龙,退休前他曾在广东省少年儿童保护救助中心工作,是全国民政系统“优秀服务标兵”“2019年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现在,他有了新的身份——寻亲志愿者周广龙工作室志愿者。

2020年,为加大开展救助寻亲力度,巩固和提升前期滞留人员寻亲送返专项行动成效,省一救拓宽寻亲工作新思路、新渠道、新方法邀请周广龙成为寻亲志愿者,并驻点协助开展寻亲工作。同时,省一救重新筛选、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寻亲工作小组总结多年寻亲经验,来提高寻亲工作水平。

周广龙是有名的“寻亲王”,多年来已成功帮助上百个孩子找到家人。据他介绍,在寻亲过程中,一般会采用五种信息分析手法,分别是直接询问受助对象、从其叙述中了解家庭情况、走失原因及走失地点;留意口音,遇到听不懂的语言用录音记下,请疑似地寻亲志愿者辨析;观察其饮食、衣着习惯,判断大致生活地域;通过网络查找受助对象所提供的地名及掌握的信息,深入分析原始档案,核实其初始情况与本人所说是否有吻合之处;必要时到实地走访,发放寻人启事,发动当地志愿组织参与寻亲工作。

社工与受助对象聊天,以找寻一些信息

社工与受助对象聊天,以找寻一些信息

“哪怕说不出关键信息,但了解他记忆中的地理特征、地方习俗、饮食和衣着习惯等能获得不少信息。”周广龙举例,“城市和农村的群众穿衣风格就不一样,住在海边的人和内陆的人在儿时回忆和饮食习惯也不一样。”

这不,去年刚寻亲成功的受助对象——在省一救滞留超12年的陈氏兄弟就是通过寻亲工作人员多次口音辨认,初步判断了他们的家乡,最终层层挖掘,成功寻亲。

“弟弟之前有说过是潮汕地区的,说话也带点潮汕口音。我们就专门找了潮汕地区的工作人员和他聊天,但是具体城市还是没办法确定。”周广龙介绍,陈氏兄弟中的哥哥患有精神障碍,长期在省第三荣军医院住院治疗,弟弟陈瑟辉还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由于走丢时年纪尚小,回忆不起太多小时候的事。

不过,有了线索就有了希望。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果断围绕潮汕地区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城乡环境和他聊天。

“小的时候在家里有没有看到有人拿着锄头干活?”

“小的时候你家里喜欢吃些什么?”

“小时候有没有见过大海?”

在一次交谈中,弟弟含糊地说出一个名字,称是父亲的名字。这令寻亲工作人员振奋不已。

“我们之前不断问询其实已经有一个大概的范围了,再通过这个名字的发音来仔细查,确实在陆丰市找到有这么一个人。”工作人员经过信息的反复核对,并通过陆丰当地派出所的户籍核查,最终确定了兄弟俩是陆丰人,并找到了他们父亲。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其父亲已于2007年去世,妈妈和姐姐各自远嫁他乡,无法联系上。

于是,中心与两兄弟户籍所在地陆丰市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并及时安排专人将两兄弟护送至该站进行临时安置。现在,弟弟陈瑟辉暂时安置在站内协助其提升生活技能,哥哥陈瑟吉则送往当地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工作人员在与陈氏兄弟中的弟弟下棋

工作人员在与陈氏兄弟中的弟弟下棋

类似陈氏兄弟这样确认了家乡但找不到亲人的情况并不罕见。救助机构将依照相关救助管理办法,进行人员属地安置管理,并与当地救助站联系、确认、交接后,将其纳入特困供应、接受困难救助或安置在当地福利院、救助站,由当地救助机构开展后续工作。

工作人员送陈氏兄弟回到故乡

工作人员送陈氏兄弟回到故乡

多方联动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大部分受助对象的寻亲周期都很长,很难一次性就寻亲成功,细心和耐心成了寻亲工作人员的必备特质。

与公安机关联动是精准查找的好方法之一,安置中心开展寻亲专项工作至今,成功返乡的16名受助对象中有7名是依靠公安机关的人脸识别技术得到有效线索。但如果受助对象家属没有在公安系统提交有效的DNA信息、走失前没有办理二代身份证或问询到的户籍信息早已被注销时,线索也会被中断。

“寻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化压力为动力,不断拓宽寻亲渠道,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刘海涛坦言,在工作人员与受助对象的长期相处中他们发现,无论中心为其提供多舒适与温暖的环境,受助对象总会想家、想念亲人。“他们把返乡团圆的全部希望、期盼都寄托在我们这里了。”当一个又一个受助对象成功寻亲后,工作人员总会充满成就感,“不论是期待还是感激,都鼓舞我们继续寻找,绝不放弃。”他说。

端午节大家一起过节

端午节大家一起过节

目前,全省以“低滞留率、低安置率、高周转率”为目标,通过建立专门寻亲团队,组织专业力量,采取运用人脸识别、DNA比对等高新技术与专业口音分析、部门集中协查、实地走访核查等传统手段相结合方式,积极帮助滞留人员核查身份。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广东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开展寻亲送返专项行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6.2万人次,帮助8103名滞留人员成功寻亲,寻亲成功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记者】关喜如意 实习生 温清

【通讯员】莫冠婷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