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家长,广东开启“焖蒸模式”,最高温将飙至37℃!防暑知识趁热收下

电白教育
+ 订阅

师生家长们感受到今天的“火辣”了吗?

今日11时

除了惠来28.9℃

全省气温齐刷刷在30℃以上了

涂满了辣椒酱的“鸡腿”开烤了

不过对广东人来说

热只是基本操作

又湿又热才是常态

17日晚11时

广东仍有一半以上市县气温超28度

配上80%以上空气湿度

只需要用一个词就可以形容:焗!

//

未来三天高温雷雨持续

//

最近三天(16日—18日)

我国南方迎来今年以来

最大范围高温闷热天气

预计未来三天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广东大部天气炎热

有较大范围的35~37℃高温

由于受低层暖湿偏南气流影响

午后到夜间部分市县

易出现阵性雷雨天气

局部雨势较大

雷雨时伴有8级左右短时大风

具体预报如下:

18到19日,我省大部晴间多云天气为主,午后有分散雷阵雨局部大雨。最高气温:南部沿海市县31~34℃,其余市县34~37℃。

20日我省大部多云间晴为主,午后有雷阵雨局部大雨。最高气温:南部沿海市县31~34℃,其余市县34~37℃。

21日,粤北的偏北地区多云转雷阵雨局部暴雨,其余市县多云间晴有分散雷阵雨局部大雨。最高气温:粤北的偏北地区、南部沿海市县30~32℃,其余市县33~36℃。

//

为何“焖蒸感”总纠缠南方?

//

你有没有发现

“焖蒸感”往往都在

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一带

为什么“焖蒸感”总偏向南方?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石妍解释,这主要是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影响,夏季下沉增温,抑制上下层的水热交换。同时与当地特殊的下垫面也密切相关,长江中下游江河纵横,湖沼广泛分布,有着我国著名的水田区,水源充足,蒸发旺盛,保持了高温高湿的环境,使人产生闷热的感觉。而华南地区靠海边、湿度大也是闷热感的代表地区。

这么热的天

要是被中暑“盯上”

可就不好办了

重症中暑可致死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或)湿度较高的天气状况下,特别是不透风的环境中,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轻症中暑

表现为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

重症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可以表现为这3种类型的混合型。严重可致昏迷、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中暑?

重点划好了

预防中暑“三要三不要”

三要

要多喝水

☆ 在高温天气,不论是否运动,都应增加液体的摄入。

☆ 如果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至少每小时喝2-4杯凉水(500-1000ml)。

☆ 对于暴露在烈日下的工作人员,由于汗液的大量排出,可以通过饮用盐开水或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饮料含盐量以0.15%-0.2%为宜。

要清淡饮食、充足休息

☆ 高温天气下,饮食应尽量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少食高油高脂食物。

☆ 保证充足的睡眠。

要在室内避暑适度降温

☆ 在室内可通过空调、电扇降温。

☆ 当室内温度高于35度,应考虑使用空调,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并意适时开窗通风

三不要

不要饮用某些饮料

☆ 含酒精或高糖饮料会导致身体失去更多体液,不宜饮用。

☆ 尽量避免饮用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 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

尽量不要高温时段外出

☆ 室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分,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并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户外工作要注意排班调息。

☆ 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佩戴宽檐遮阳帽及太阳镜。

☆ 外出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如仁丹、风油精等。

不要忽略身体状况

☆ 如发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中暑症状,请这样做: 

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阴凉处休息;

补充水分,小口慢饮;

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等,保持周围通风,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

休息后若不好转,应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 对老、幼、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病等一些容易受高温天气影响的特殊人群,应加强看护。

最近仍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期

虽然天热难受

大家日常还是要佩戴好口罩

做好防护措施

如果感觉潮湿气闷

可以选择空旷人少、空气流通的地方

摘掉口罩,休息片刻

最后要提醒师生家长们

出门记得带伞,注意安全

还要备好饮用水、遮阳帽等

做好防暑措施

来源 | 广东教育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