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清晏
编辑 | 王卓娇
《潜伏》片尾曲
作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
这部以李大钊、陈独秀等历史人物为主要角色的电视剧,着重展现了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从这个意义来看,《觉醒年代》就是一部优秀的党史教科书:
它让我们体会到陈独秀先生创办《新青年》的艰辛,体会到李大钊先生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新生活的贡献,体会到鲁迅先生“记忆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含义——对我党而言,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源头和初衷。
《觉醒年代》要说的,就是这信念从何而来。
但了解历史的我们都很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信念的确立,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信念被实现的道路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这正是谍战故事最擅长的内容。
毕竟,没有比谍战故事,更能体现信念的影视类型。
要说谍战,就不得不提2009年。
2009年,是中国谍战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那年春季,孙红雷和姚晨主演的电视剧《潜伏》播出,拔高了谍战电视剧的水准,以至于十多年后的今天,依旧没有同类题材的电视剧可以与其比肩。
《潜伏》
《风声》
那年秋季,全明星阵容的谍战电影《风声》,成为国庆档最令人刮目相看的电影,不仅连续两周蝉联周票房冠军、最后以超过两亿的票房成绩收官,甚至在十多年后的现在,即便张艺谋推出个人风格极其明显的《悬崖之上》,依旧没能撼动《风声》的地位。
《潜伏》和《风声》,分别从剧集和电影的角度,确立了谍战故事的标杆:
电视剧借助长度和容量优势,做足了谍战故事里,事关柴米油盐的细节,它是贴近生活的,更是贴近情感的。所以结尾处的飞机场里,孙红雷才会在姚晨车前,扮作老母鸡的样子咕咕叫,来传递最后一次信息。它就是要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到熟视无睹的生活细节里,以隐匿的方式,放大地下工作者与信息的千钧一发和命悬一线——
这是谍战剧集的精妙,要在无声处、听到惊雷。
电影则困于时长限制,要在足够短的时间里,给足悬念、反转和视觉奇观。所以《风声》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封闭而隔绝的郊区堡垒里,而这里最引人注目的,也就是电影的主体部分,即它花式繁多的虐待手法,以至于李冰冰当年夺得最佳女主角,都被认为是由于她在电影里对裸体和受虐部分的大胆演出——
这是谍战电影的精妙,要在惊雷里、听到无声。
但无论谍战剧集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还是谍战电影的“于惊雷里听无声”,这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诉求,其实有着极其统一的内核,那就是两个字:信念。
这也是为什么,在拍摄《风声》时,导演之一的高群书会说:“如今中国电影极度缺乏主流价值观,而谍战片或反特片所代表的,正是这个时代缺失、又急需的主流价值观——一种信念和坚持。”
尽管在主流价值观里表现信念的影视作品,算得上汗牛充栋,但它们都没有谍战作品那么真实——信念之所以成为信念,是要经过水深火热到生离死别的考验的。
没有经过考验的信念,统统只是预设、前提和口号。
并非不可信,只是未经考验的信念,最多是个产生惯性的概念。就像告诉你灭霸就是要集齐宝石打个响指,却不告诉这样做到底对他有什么好处一样。
缺失考验的信念,就像缺失动机的行为,从来都不可信。
而那些谍战影视,之所以被我们奉为经典,并不只是它们的故事有多么曲折、计谋多么烧脑、悬疑多么揪心,更在于这些与之相关的元素,紧紧地扣在了信念的挣扎、转变、确立和笃定上——它们从未回避与信念相关的考验,比如柴米油盐背后的命悬一线、儿女情长背后的生离死别、忠诚与背叛背后的人性使然……
就像《潜伏》。粗略看,它是在说余则成这个军统少校,如何在地下党员的牺牲里,一步步转变为信念坚定的地下工作者——它是在借助信念转变、重塑和笃定,告诉我们谍战故事的精髓之一:我们如何一句实话都不说,还能让敌人深信不疑?
但这些还不是《潜伏》能够俘获人心的根本,而是它把千钧一发凌驾在鸡毛蒜皮的生活之上,比如翠萍初到天津后、余则成每晚摇床以迷惑监听,比如他要絮絮叨叨地教她不能开窗、不能抽旱烟……这些极其日常生活的琐碎操作,开创了谍战故事生活流的生动活泼。
《红色》
《潜伏》的成功,直接影响了张鲁一的《红色》,和张嘉译的《借枪》。
《黎明之前》略有不同。尽管也有突然被唤醒的惶惑、惊恐和毅然决然,但它的重点既不是《潜伏》的生活流,也不是《潜伏》的信念转变,而是在直面地下党员,不仅连跟自己人说实话的机会都没有,更煎熬的是甚至要为了任务,不惜亲自结束同志们的性命。
从这个角度来看,《黎明之前》比《潜伏》走得更靠前也更尖锐——它把关于信念的考验,分化成两个部分:外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内在自我的道德挣扎。《黎明之前》要说的是,面对信念考验,我们可能连跟自己说实话的机会,都无权享有。
柳云龙的《暗算》,谦虚又谨慎,在叙事框架上,极其接近刘佩琦和王志文主演的《无悔追踪》。它们都是在说:信念才是一个人是否能坚持活下去的动力。它需要不仅是勇气,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与坚持。这也是为什么柳云龙的《风筝》,相比《暗算》略逊一筹的缘故:它太过自以为是,放大了勇气和生命意志的宏大,却忽略了信念才是安抚欲望起落的大手,信念才是支撑生命意志的动力。
大部分谍战剧,都会在男女私情上大做文章。
这不是讲述故事时需要情感支线来丰满细节那么简单,而是要践行地下党员“打入敌人心脏的同时,还得打入自己人心脏”的原则——这个自己人,不仅是自己的组织,更是指与自己朝夕相伴的男女。《潜伏》如此,《悬崖》则走得更远。
《悬崖》
《悬崖》里,张嘉译是个把一切事情尽可能往坏处打算的人,而搭档的宋佳,却习惯性地把一切都往好处想。张嘉译的职业化,和宋佳的生活化,让观众在希望与绝望此起彼伏的替换和纠结里,领略到革命工作的艰难险阻,原来不只来自外部,也可能是组织内部。
站在这个角度看,就能理解《悬崖》最后被人批评智商下线的烂尾和张嘉译的牺牲,其实有着他更深刻的诉求和勇敢——他确实没必要做出牺牲自我的举动,但他作为地下工作者,却必须为组织的决策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是信念考验的最后一关:敢不敢为了信念,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承担一切后果?
但《悬崖》太聪明了。它用宋佳的角色和由她延伸的情感支线,给观众施加难以继续深究的障眼法,极好地转嫁了这种既没必要又不合时宜的深刻和尖锐——不过这也恰好契合了谍战故事的另一个主题:用最沉默的付出,换取最值得的结果,最后依旧要沉默以对。
这些面对信念考验时的付出和牺牲,就是地下党员对信念的笃定和践行,也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它们值得我们再次回顾的原因——
在谍战影视里,他们的信念不是预设、前提或口号,而是豁出性命的勇敢和沉默。
这些并不只是影视工作者的艺术原创。恰恰相反,这些可歌可泣的地下工作者,是有实实在在的人物或故事原型打底的。除了上边涉及到的谍战影视,我们再推荐大家重温一些根据历史事实创作的谍战影视作品:
《英雄无名》(2008)
导演:毛卫宁
编剧:钱滨/易丹
主演:唐国强/刘劲/壮丽
【推荐理由】:首次揭秘我党隐蔽战线的传奇人物、战略情报家阎宝航同志鲜为人知的事迹。他是张学良的高级幕僚和挚友,也曾是蒋介石和宋美龄身边的红人。然而,这个“虔诚的基督徒”,军统局长戴笠和中统局长徐恩增的朋友,却是由周恩来同志亲自介绍入党发展的“红色间谍”。周恩来交给阎宝航的任务,是利用自己在国民党高层的职位和人脉关系,暗中为延安和共产国际收集国际战略情报。
《江姐》(2010)
导演:彦小追
编剧:谭力
主演:丁柳元/胡亚捷/舒畅/周扬/姚安濂
【推荐理由】:这部剧不是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改编,而是根据新解密的罗广斌的数万文字档案文件(相当大的部分是在狱中,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写作的),作为事实依据改编来的。它更真实地还原了江姐的革命英雄形象。
《隐形将军》(2010)
导演:余丁
编剧:陈文贵
主演:黄觉/祖峰/郭珍霓/孙洪涛/寇振海
【推荐理由】:人物原型是韩练成将军——蒋纬国说他是“埋伏在蒋介石身边时间最长、最危险的共谍”。毛泽东主席则盛赞说:“我一手指挥我军千军万马,另一手也可以指挥国民党的百万大军。”
《北平无战事》(2014)
导演:孔笙/李雪
编剧:刘和平
主演:刘烨/陈宝国/焦晃/倪大红/王庆祥
【推荐理由】:基于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事实改变,关注的是当时北平的地下工作者,处于国民党各种势力、派系之间斗智斗勇地促进和平解放时的努力和艰辛。
《伪装者》(2015)
导演:李雪
编剧:张勇
主演:胡歌/靳东/刘敏涛/王凯/宋轶
【推荐理由】:剧里靳东的角色,人物原型是人物原型是间谍史上罕见的“五重间谍”袁殊。在200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传》里,专章讲述了袁殊的生平事迹,肯定袁殊“不顾个人的毁誉完成了党交给的特殊使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