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就在刚刚,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今天夜空中最亮的星,它的名字叫神舟十二号
今天注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读+君来带你回顾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背后的那些小故事。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幸福是飞天圆梦。”
悬挂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条横幅,述说着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飞天梦想。
今天早上,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有三个人在出征仪式上神情放松、脚步坚定;
有一群人在紧张忙碌、确认发射前每一个细节;
有不少人挥舞着手中的国旗高唱《我和我的祖国》;
还有无数人紧盯着自己的手机或是电视屏幕……
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只为见证火箭发射升空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
9时22分,火箭成功发射升空,现场掌声雷动。
航拍看神舟十二号升空
△航拍看神舟十二号升空瞬间
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第一时间在微博留言,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每个人的喜悦和激动。
还有现场群众拍到了火箭尾迹逐渐扩散的画面,感叹似乎在空中画出了一条“中国龙”。
巨龙腾飞,翱翔天空。
作为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这一战,我们势在必得!
记录那些“不起眼”的感人瞬间
昨日(16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正式亮相。
他们分别是:三度飞天的指令长聂海胜、再叩苍穹的刘伯明、首次出征的汤洪波。
作为即将入驻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一批航天员,他们将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
在进入船舱前,他们忽然发现了摄像头,互相招呼着朝镜头开心挥手。
火箭升空后,船舱内的镜头则记录下了三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
三度飞天的聂海胜显得比较淡定,面带微笑坐在中间。
刘伯明情不自禁感叹:“这天儿真好!上边没云,下边也没云。”
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航天员聂海胜:这天儿真好
首次执行任务的汤洪波则一直往窗外望,不时用手碰一下因为失重在空中飘浮的笔。
三个人还接连对着镜头比出了“OK”的手势,一个个可爱的“小举动”让大家感受到他们轻松的状态。
而在三位航天员的家乡,他们的亲人朋友也时刻关注着飞船发射的最新情况。
聂海胜的家乡在湖北枣阳,他的母校枣阳一中今天组织全校师生收看直播。枣阳一中副校长陈建军接受采访时说到,聂海胜作为校友多次回校与在校师生见面交流。受聂海胜的影响,学校近年来每年都有三到四名学生报考飞行员。
弟弟聂新胜也带着儿子来到学校教室,见证哥哥的第三次出征。“有国才有家,弟弟在家乡等你凯旋。”聂新胜说。
对于哥哥的第三次升空,虽然还是有些担心,但是他相信哥哥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在飞船升空的瞬间,镜头记录下了弟弟紧握拳头,眼含泪光的动人瞬间。
聂海胜的母亲则手持国旗和鲜花在湖北枣阳观看了直播,当宣布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时,大厅掌声雷动,聂海胜的母亲和众人一起挥舞国旗、兴奋鼓掌。
在汤洪波的老家湖南湘潭,家人与村民齐聚一堂观看直播。汤洪波母亲表示观看直播的电视是儿子四年前买的,村民都为村里能出这样一位优秀的航天员自豪。
火箭成功发射瞬间,大家齐声欢呼,汤洪波母亲激动地站起身举直右手,像是模拟升空的火箭,跟随儿子飞向太空。
刘伯明老家在黑龙江依安县,刘伯明的大哥、弟弟等亲属和当地居民代表一起在黑龙江依安红星乡会议室观看直播。“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弟弟出征太空,但还是很激动!”刘伯明的大哥刘伯真说。
有村民接受采访时说,村里有一个小区就是以刘伯明的名字谐音命名的,特别为他感到骄傲自豪。
同样难掩激动的还有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
这位已经88岁高龄、满头白发的老人亲自去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大厅观看发射。戚老说,1999年在这个大厅看神舟一号发射,心里很紧张;今天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在这里看到神舟十二号飞天,心情非常激动!
致敬那些不是“主角”的英雄
在这次的飞船发射报道中,有一位名叫“容易”的设计师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
这位在航天系统从业15年的巾帼女将,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二F火箭的总设计师,她参研的长二F火箭是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的专属“神箭”。
本次任务发射成功后,戚发轫院士开玩笑说,有了容易就“容易”了。
容易和航天结缘是在高中时期。她从小理科成绩优异,儿时的理想是做一名数学教师。在高中,一次国防科技大学招生宣讲上,她了解到了“航天”,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走向。
博士后出站后,容易如愿成为火箭院总体设计部一名火箭设计师,正式踏进载人航天工程的大门。
2009年,她挑起长二F火箭故检逃逸总体设计重任,负责火箭故障检测判据制定。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故检和逃逸两大系统被视为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险绳”,也是载人火箭特有的系统。
2012年6月16日,长征二号F火箭又一次发射成功。容易作为逃逸安控的技术把关,当看到航天员进入自己参与设计的火箭,坐在逃逸舱里,那一刻,她的心情激动又紧张。
十多年来,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任务中,容易参与执行了全部7次任务:两次任火箭逃逸安控负责人、一次参加逃逸安控技术把关、三次任发射现场火箭指挥、一次任火箭总设计师。
岗位不同、使命相同,容易每次都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满意答卷。
容易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中国航天高速发展期,拥有广阔的平台为国争光。“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我们每一位载人运载火箭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今年,她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2021年最美职工、北京市杰出工程师等褒奖。对于这些,容易心存感激;但她更看重的是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百分之百成功,是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自豪。
中国航天发展的背后,有无数的无名英雄在默默付出,他们也许是像戚发轫院士这样的初代航天工作者,也许是像容易这样的青年航天工作者,也许是像邓清明这样连续4次成为备份航天员的航天员……
没有飞天,仍是英雄。
为了同一个梦想,有人在太空翱翔,探索新的征程;有人在地面仰望星空,为他们保驾护航。
神舟再扬帆,我们的征途依然是星辰大海。
【话题研究员】陈明诗 王诗堃 徐勉
【视频剪辑】罗斌豪 周鑫宇
【通讯员】董佳莹
【本期策划】尤立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