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红树林为我国碳中和“探路”

广东生态环境
+ 订阅

国内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引起各方关注和热议!6月8日,2021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在山东青岛举行。主场活动上,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所、广东省湛江市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订了中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交易协议,并发布了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蓝碳生态系统,推动基于蓝碳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来自国内外32家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红树林变“金树林”,碳中和有“探路者”!为此,记者专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和政企代表,共同畅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为我国碳中和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推进蓝碳交易工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杜官印:

“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的开发,是推进蓝碳交易工作的一次成功探索,为红树林等蓝碳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途径提供了示范,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红树林保护修复、助力蓝碳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修复和社区协调发展、助推未来碳中和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海洋,尤其是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已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蓝碳生态系统不仅在固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管控围填海,并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经过全社会的努力,我国在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在推动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实现碳中和需要坚持政府和市场配合。碳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最有价值的政策工具之一,对于实现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发挥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修复司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碳汇交易的探索和实践。

保护和修复蓝碳生态系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了“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任务,其中包括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明确到2025年整治修复滨海湿地约2万公顷,将继续实施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状况显著改善,实现碳汇能力显著提升。

湛江红树林获“黄金级别的认证”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光程:

蓝碳交易是助力海洋碳汇服务碳中和的一个有效手段。自然资源部在加强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升海岸带生态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海洋增汇、蓝碳的交易和生态价值实现的试点工作。

2019年起,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的指导下,依托研究所在蓝碳和红树林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基础,探索蓝碳交易的试点工作。经过充分调研和酝酿,我们选择在广东湛江开展蓝碳交易试点工作。近年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开展红树林的生态修复,为碳汇项目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2020年3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签订协议,合作开发红树林碳汇项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环保桥(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等机构也一同参与项目的开发工作。

湛江红树林碳汇项目将保护区范围内2015—2019年期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按照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进行开发。2021年3月,该项目通过核证碳标准开发和管理组织Verra 的评审,成功注册为我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项目也是全球首个同时符合VCS和CCB的蓝碳碳汇项目。由于该项目在保护雷州半岛的极危物种(IUCN CR)勺嘴鹬以及濒危物种(IUCN EN)黑脸琵鹭上的特殊意义,该项目获得 CCB 黄金级别的认证。

根据我们开展的碳汇量调查和核查,截至2020年5月,该项目已产生5880吨碳汇量。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该笔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基金会日常运行工作和开展活动中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包括了本次活动的碳排放。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将对基金会的碳排放进行核算。

强化红树林保护修复,需要营造关注红树林、珍爱红树林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资金参与机制。当前,我国高度重视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相信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把红树林变为“金树林”,开辟一条有效的碳中和之路。

推动蓝碳交易 助力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孙莉莉:

作为本次蓝碳交易的附加成果,基金会利用其社会资金平台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筹资780余万元,用于加强包括碳汇项目地块内在的红树林保护、修复及社区共建等工作,持续提升红树林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的交易,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实现了红树林在固碳、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社区生计的生态价值,在结合碳汇项目开发维护生态修复效果和带动社会资金参与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有效发挥海洋的固碳作用,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作为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固碳减排、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环境和防风消浪等生态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全球少有的同时分布有这三类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保护与修复好我国的蓝碳生态系统,是保护与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资源的具体举措,是助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途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们诚挚地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蓝碳生态系统的研究、保护与修复,积极推动蓝碳交易等多种形式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湛江红树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

在蓝碳交易上,湛江红树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对蓝碳交易、碳中和具有示范性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红树林生态修复,并延伸到滩涂湿地和盐沼湿地的保护修复上。

相比陆地碳汇,红树林被科学界认为是固碳最有效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它固碳更有效更持久更有价值。在高效固碳的同时,湛江红树林还能“卖”出去,这是非常难得的,意义非凡。

我国红树林位于全球红树林分布的北缘,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省份。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最新数据,我国红树林在过去10多年得到快速恢复,2020年总面积已经有289km2,其中超过70km2为近期新造和恢复的红树林。但即便按照最近的红树林面积数据,我国当前红树林面积也仅为历史上最高值(约为2500km2)的1/10左右,恢复空间巨大。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相比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优势在于极大的固碳速率,以及长期持续的固碳能力。陆地生态系统随植物的不断生长和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其植物和土壤呼吸释放的碳会持续增加。因而,其固碳能力在几十年到百年尺度上会达到饱和。

滨海湿地中植物的凋落物会沉积到土壤中,但是与陆地生态系统不同的是:海水潮汐往复能够极大减缓这些沉积有机质的分解;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滨海湿地中沉积物不断增加并被埋藏到更深的土层,客观上不利于有机质的降解,因而这些沉积物中的碳能够在百年到上万年尺度上处于稳定状态而不会释放回大气中,从而实现稳定储碳。

根据联合国的评估,全球海洋活体生物所固持的碳有一半位于海岸带的蓝碳生态系统。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滨海湿地可以给沿海国家乃至全球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实现蓝碳生态价值做出有效尝试”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项目总监王静:

“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是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limate, Community & Biodiversity Standards, 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该项目是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的支持下,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组织并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开发完成。项目将保护区范围内2015-2019年期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按照VCS和CCB标准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年-2055年间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SEE基金会)购买了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SEE基金会购买的首笔碳汇量将全部用于中和机构开展各项环保活动的碳排放。以2021年为例,SEE基金会通过权威认证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依据北京市地方标准《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 服务业》(DB11/T 1785—2020)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公告2019年第19号)的要求,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SEE基金会2021年度办公及各类活动的碳排放进行了测量,2021年预中和碳汇量1198.30 tCO2。

该项目也是国内首个通过蓝碳碳汇项目实现机构碳中和的项目。SEE基金会以每吨66元的价格购买了首笔5880吨碳汇量,交易所得将全部用于维持项目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同时也使周边社区受益。此外,作为本次蓝碳交易的附加成果,SEE基金会利用其社会资金平台,与汇丰中国合作,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筹资780余万元,用于加强包括碳汇项目地块内在的红树林保护、修复,包括外来物种的清理,修复地块的后期管护等,及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共建,包括通过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来持续的支持保支持我护区开展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等工作,以上工作和保护行动旨在通过合理的后期管护促进修复的红树林能够演替成为健康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持续提升红树林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该项目通过市场机制开展蓝碳碳汇交易,推动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挥它们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为实现蓝碳生态价值做出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本次交易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海洋碳汇经济发展、实现碳中和等具有示范意义。

相关链接:

32家国内机构在今年“中国海洋日”正式发布《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倡议》:

一、加强蓝碳生态系统研究、保护与修复,提升海岸带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支持蓝碳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政策和资金激励机制的发展与实施;

三、推进蓝碳碳汇项目的开发,建立利用碳汇项目收益维持生态修复效果和社区受益的良好机制;

四、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蓝碳生态系统的研究、保护与修复;

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实施基于蓝碳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

来源/湛江日报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