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正涛
戚正涛,主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硕士。2016年获得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青年医师急救技能大赛”团体及个人一等奖;同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临床带教老师”、第四届“羊城青年好医生”荣誉称号等。
戚正涛,从小热爱中医,初中开始上山采药,大三开始坚持跟随多位名老中医出诊学习。2009年以“中医特长生”保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读研,2012年硕士毕业后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及ICU工作。
戚正涛勤于临床,以“做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温度的中医医生”为执业信条,近3年年均诊治患者6000人次以上,坚持在急诊工作中运用中医药方法。
01中医之路缘起于书
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上的豫南地区,蕴藏着丰富而又珍贵的中药资源,中医药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成长于这样环境下的戚正涛,少年时期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时,学校门口旧书摊上淘到的中草药手册便是他的启蒙读物;高考时,志愿填报表中4个志愿院校遍布天南海北,但无一例外全是中医药大学。最终,戚正涛如愿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学习,开始了他对中医的探索传承之路。
为了能有更多时间待在图书馆,戚正涛在步入大学不久便申请担任图书馆助理,这一待,便是两年。彼时的图书馆大学城分馆正在筹建,作为图书馆助理的戚正涛也成为了大学城分馆建设的一份子。整理图书、贴磁条、贴条码、书籍归类……这每一件事看似轻而易举,但再简单的事如果做成千上万次也并非易事。“当时有十几个学生助理,基本上每人都要整理10万本以上的书,非大毅力、大恒心者不敢当。”由于“人少书多”,戚正涛坦言当时自己虽在图书馆做助理,却很少有自己能够看书的时间,基本都在整理零乱的书籍。但回头重看这段经历,戚正涛认为他的收获是远大于付出的。“中医书库所有的书籍我整理了不下五次,这个过程让我熟悉了中医书库的书,也因为这个难得的经历,我在后来的‘大学生找书比赛’上获得了二等奖。”直到现在,戚正涛到中医书库查找书籍甚至不需要借助检索工具便可直接指出这本书的区域在哪,并快速找到。
▲戚正涛参与广州地区高校“9+2”大学生找书比赛获个人二等奖
02 诵读、强背,带着问题去读书
读书的方法千千万,到底该选哪一种?访谈中,戚正涛分享了他自己贯以多年的读书方法——诵读、强背、带着问题去读书。
诵读,即要日常诵读各大经典原文。戚正涛特别强调了阅读原文的重要性,然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原汁原味”的古文总是晦涩难懂的,对此,戚正涛也有自己的小技巧——“两头读”。对于唐代以前的典籍,由于完整保留下来的数量较少,因此可以选择精读;明清以后的书籍大多接近白话文,易于理解,故而可以选择泛读;至于从唐代到宋代这中间段的书籍,则是有选择性地读。“从经典学起始难而后易,开始的时候肯定会很难,但越到后面,脚下的路就会越来越顺畅。”
强背,顾名思义就是强记硬背,但并非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去记忆。戚正涛回忆自己在大学期间,为了更好地掌握方药知识,将《方剂学》中的方歌完整地背过不下5遍,尽管当时的他还无法弄通每一首方的方义,但他也试着加上自己的理解“强背”,这也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打下牢固的基础。直到现在,戚正涛也经常跟他的学生说,“要想在临床辨证施治上不至捉襟见肘,至少要牢牢记住300首方剂学里面的方。”
带着问题去读书,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每当在临床上发现了新问题,戚正涛就会以这些问题为线索进行溯源追流,了解从古到今对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用药方剂的记载,“对一个病的了解更深一层,下一次对这种病的治疗疗效就会更胜一筹。”谈及书籍理论对实践的意义,戚正涛向我们分享了这样两则真实病例。在临床初期,戚正涛对于石膏的用量一直都是十分谨慎,但在读过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后,一次,戚正涛遇到高烧不退的病人,在确定自己辨证无误后,便照着书中对石膏药性的论述,径直用到每剂45克,病人很快便退烧了。曾有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因高烧三天不退,家人驱车200多公里找到戚正涛,一开始戚正涛也无从下手,但回想起曾经读过的《黎炳南儿科经验集》,戚正涛从中汲取黎老的经验,为孩子开了两剂药,麻黄的日用量高达18克,当天晚上久治不退的烧便退下来了。
“读书真的非常有用,在你遇到瓶颈或者困惑的时候,借鉴别人的经验总能开阔你的视野和思维。”
03 酒香也怕巷子深
“践行医学科普,追求仁心济世!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担当的医生!”这是戚正涛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正说中医药”上写的简介。当被问及创建这个公众号的初心时,戚正涛说,“医学宣传的阵地总量是有限的,我们要去创造这样的话语权,大家做的人多了,慢慢地中医的话语权就会提升了。”怀着推广中医的赤诚之心,戚正涛不断拓展宣传阵地,除了创办微信公众号,还积极在今日头条、趣头条、企鹅号等平台进行科普创作,向更多人展示中医魅力。迄今为止,各平台累计阅读、播放量超过1亿人次,累计关注量超过28万人次。
戚正涛认为,新媒体不仅可以科普中医学知识,更是一条帮助中医生成长的捷径。其一,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对知识的梳理和再学习的过程。其次,你可以借此得到更多反馈。戚正涛善于利用信息媒介与患者沟通,创建了多个医患交流微信群,累计人数上千。通过交流群,戚正涛可以实时追踪患者的病症情况,也可以从患者的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诊疗方法,正所谓医患相长。
另外,通过与患者保持长期的交流,戚正涛也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有的病人更是成为了他的朋友和学生。戚正涛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他曾救治过的小朋友,从前他每次背书时都会声音沙哑,说不出话,经诊治后发现患有声带息肉,因为年龄太小无法做手术,需要服用激素药控制,导致形成了“满月脸”,后经辗转找到戚正涛所在的三附院,经其用中医疗法悉心治疗后,不到三个月,症状就已控制住。而如今这位小朋友也因此爱上了中医,每个周末都会跟着戚正涛一起出门诊,至今已近三年。对于这位小中医迷,戚正涛也非常乐于教导,在他的教导下,小朋友从最简单的《医学三字经》背起,到《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现在已经背到了《长沙方歌括》。
始于疾病,终于友谊。戚正涛笑言,有些患者家中上到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孩童,一旦生病都会来找他,而如果遇到自己不擅长医治的疾病,他也会向患者推荐其他合适的医生。在戚正涛看来,医生不仅看“病”,更看人,人文关怀本就是医学的重要内容。戚正涛给带教学生上的第一课永远都是医生应该对患者葆有人文关怀。每每查体查房,戚正涛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病房,他会在离开之前把患者杂乱的床被和衣物整理好,向患者说一声感谢。在他的眼中,医学人文素养才是最终决定医者行稳致远最重要的因素。戚正涛十分推崇通过阅读古代哲学类的文学作品培养人文情怀,《道德经》《论语》等书籍都是他认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人文熏陶的优秀著作,戚正涛同样推荐读者们不妨一读。
04 “不以认药为目的的旅游不是好的旅游”
旅游在大多数人眼中往往是领略优美如画的风景,而在戚正涛眼中,却是和中草药邂逅的探索之旅。戚正涛的每次旅行都非以景色为首要观察对象,他的眼中只有那一株株点缀景色的中草药。戚正涛尤爱爬山,只要一有空就会去登山辨药。在三元里校区学习期间,他每个月都会去一次白云山,从广外西门进去,一直走小路到摩星岭的半山腰,路上见到的各类中草药他总能如数家珍。直到现在,戚正涛也常常会去植物园观药,带学生外出辨药等等。
▲戚正涛带学生外出辨药
05 熟读百家学说,方知百家之说
“我们发现学生中,有一些或多或少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对于中医还没有入门,就已经在标榜自己是什么流派,但是他对于这个流派的著作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戚正涛言语间不掩他对如今部分中医学生学习现状的担忧。
在他看来,读书不能有门户之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如今,同样已为人师的戚正涛也秉承着这一信念来开展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之余,戚正涛鼓励学生们广泛阅读其他书籍,拓展自己的眼界,不至受限于眼前的一席之地。在戚正涛看来,各家流派的理论五花八门,即使对于同一种病,各家也是众说纷纭。而这就需要你多读书,慎思明辨。“当你读的书多了,看山就还是山,看水就还是水,你已经懂得如何去分辨了。”
06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在访谈的过程中,谈及中老年人应该如何保健的问题,戚正涛向我们介绍了他前段时间才劝退的一位患者。该患者属典型的湿困脾胃,出现头晕、乏力、倦怠、纳差的症状,这与脾胃虚弱的症状类似,大家很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盲目进补,而实际上这种情况更应该考虑的是祛湿。“病人总是觉得他有一种需要,叫‘我感觉我自己虚’。整天吃阿胶、燕窝,甚至问我虫草可不可以吃,我赶忙让他及时打住。”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人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不自觉产生了健康危机感,尤以中老年人居多,但是在戚正涛看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意思是“有病与其被庸医误治,不如不治,反而能符合医理。”),过度的治疗和错误的治疗,往往只能适得其反。现如今每个人都有进补的诉求,但是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其实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缺乏,因此戚正涛建议大家从饮食、运动、作息方面去做出改变,效果会远胜于盲目进补。
访谈中,戚正涛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系列好书荐读: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书名:
《黄帝内经》
作者:
柴剑波编译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书名:
《难经》
作者:
(战国)秦越人撰、烟建华点评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书名:
《伤寒杂病论》
作者:
于文霞、姚建飞整理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书名:
《神农本草经》
作者:
(魏)吴晋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五部医话:《长江医话》《黄河医话》《燕山医话》《北方医话》《南方医话》
书名:
《长江医话》
作者:
詹文涛主编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名:
《黄河医话》
作者:
孙继芬主编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名:
《燕山医话》
作者:
陈彤云主编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名:
《北方医话》
作者:
夏洪生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南方医话》暂无馆藏,感兴趣的读者们可荐购或于网络上寻求资源。
书籍推荐理由:题材范围广,既有医理的探讨,又有病案的表述,更有方剂的研讨,还有用药的心得。虽然范围广,但是每次只针对一点,会给读者带来很多的启迪,而且没有语言上障碍。■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作者:袁钊胜,朱佳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