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率了,南方的蜗牛原来能长这么大

南都周刊
+ 订阅

南方朋友毕竟还是见多识广,言语中透露出一丝淡定和坚强。无数北方妹子第一次看见这种大蜗牛时,纷纷表示“谢谢,有被吓到”“从此害怕的东西又多了一个。”

采写 | 南都周刊记者 盛倩玉

编辑 | 林意欣

夏天到了,清晨或是雨后,很多人走在南方的路上,无端受到了惊吓。不是因为从天而降的芒果、杨桃、菠萝蜜,而是因为满地爬着的“大蜗牛”。

这种外壳油亮、身材肥硕的蜗牛叫做“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没见过它的北方人首先表示,“害,就一蜗牛呗,能多大啊?”

直到真正看到之后,不免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呵呵,草率了,毕竟是南方的蜗牛。”

非洲大蜗牛在我国各地日益频繁地出没,给网友带来了不小的震撼。现如今,在微博,#非洲大蜗牛入侵#的话题目前已有超过2.4亿的阅读和2.2万讨论,网友们不厌其烦的拍下蜗牛、晒出定位,随后就“哪里的大蜗牛更大”这一问题进行battle。

而在小红书,以“大蜗牛”“非洲大蜗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能看到超过3w条的相关笔记,内容涵盖“什么东西这么大”“这东西这么大能不能吃”以及“看久了竟然觉得有点可爱”?

在小红书,以“大蜗牛”“非洲大蜗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能看到超过3w条相关笔记

淘宝、咸鱼上还有不少卖家出售“非洲大蜗牛”“巨型蜗牛”,号称“好玩好养,什么都吃。”有热门商家的月销售量达到1000单以上,评论中,不少买家留言表示“购买体验愉快,很活泼”、“一开始怕我,养了几个月,现在不怕我了,非常可爱。”

满地爬的大蜗牛,竟成了“网红”?

有心人可能早已发现:天气热了,雨水多了,微博、朋友圈突然出现很多人开始晒“大蜗牛”了——蓝天、白云、青草地,蜗牛缩在那儿像一个拳头,乍一看还有点岁月静好那味儿。

微博网友拍到的大蜗牛

大蜗牛肥大的体型、迟缓的动作、憨厚的外表,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时,让人忍不住要多拍几张,甚至产生了盘一下的冲动。

微博网友拍到的大蜗牛

只是这东西爬起来之后,画风感觉越来越不对——作为一只蜗牛,好像,确实,有点,太大了?一般的都能长到7-10厘米,最大的甚至有20-27厘米。

还有这张著名的照片,出现在各种介绍非洲大蜗牛的科普文章中

而且这些蜗牛不仅体型巨大,数量更是惊人。最近一段时间,不论晚上出门散步还是遛狗,都不要再玩手机要格外小心脚下,如果不想穿着拖鞋的脚踢到“石头一样的东西”,或是脚下突然传来“嘎嘣一声”。

厦门的网友就发现,“走了几十米抓了沉甸甸的一袋,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佛山的网友则表示,“从公司到公寓总共不过200米,不打开手电筒能踩死好几只。”

广州人也不甘示弱,加入讨论,“这玩意儿一下雨超级多,我没见过广州人吃”……

而南方朋友毕竟还是见多识广,言语中透露出一丝淡定和坚强。无数北方妹子第一次看见这种大蜗牛时,纷纷表示“谢谢,有被吓到”“从此害怕的东西又多了一个。”

就有北方女孩回忆,“小时候见的蜗牛,都是指甲大小的一个,更小的颜色甚至接近透明。”有的时候从花坛里抓几只,养在罐子里,喂点蔬菜,也是可可爱爱的样子。

但大蜗牛不同了,健壮的体魄,油量的外壳,雨后成群结对出现,在花坛人行道边缓慢游荡,“简直要被原地吓哭,密集恐惧症都犯了。”

食物?宠物?非洲大蜗牛如何“走出非洲”

事实上,这种在科学文献中被称作Achatina fulica或是The giant African snail的巨大蜗牛,如今广泛活跃在我国的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在一些地区甚至泛滥成灾,但他们并非我国本土物种。

因为长卵圆形的螺壳的表面,夹杂着焦褐色雾状花纹或褐色白色条纹,它们也被称为“褐云玛瑙螺”。

两百年前,这些巨大的蜗牛还只是生活在东非沿岸地区。大约是在19世纪中期,非洲大蜗牛逐渐出现在地图上越来越多的地点——他们“疯狂繁殖”又“肆无忌惮的吃喝”,咬断各种农作物和花卉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花瓣,有时甚至会把整株植物一扫而光。

不少研究都已指出,非洲大蜗牛在全球的疯狂蔓延,显然不是靠它们“自己爬的”,而是与“人类活动”脱不开干系——“完全是由于人们的运送,多数是有意为之,少数是偶然携带。”

比如1847年,一位名为威廉·亨利·本森(W.H. Benson)的“贝类爱好者”,从毛里求斯捡了一对大蜗牛,还把它们带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离开印度前,他把大蜗牛送给了邻居,邻居又把蜗牛放到了花园里养着——自此,非洲大蜗牛开始了它在印度的疯狂繁殖之路。

比如二战期间,日本士兵企图将大蜗牛作为“食物资源”,于是把它们带到了菲律宾、新几内亚和许多太平洋岛屿上——结果大蜗牛很快便在这些地方蔓延开来,一发不可收拾。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南部地区,已被非洲大蜗牛全盘“横扫”。

在1936年,非洲大蜗牛又被作为教育和宠物目的引入夏威夷,当时不少人觉得把这么大的蜗牛放在自己的院子里很酷炫——然而非洲大蜗牛很快便开始在夏威夷“攻菜掠地”,泛滥成灾。

30年后,一个“熊孩子”去夏威夷旅游,随后携带了三只非洲大蜗牛回到南佛罗里达,而他的祖母则把蜗牛扔进了花园——7年之后,这三只大蜗牛在当地繁殖出了1.8万只后代,花园内的花卉植物枝叶几乎被大蜗牛啃光。

非洲大蜗牛“走出非洲”

而在国内,厦门大学是有文字记载中国最早发现非洲大蜗牛的地点。20世纪上半叶,一位华侨从新加坡运回中国的植物中,无意夹带了非洲大蜗牛的卵和幼螺,此后大蜗牛开始在厦门繁殖,并进一步传播到其他地区。

国内吃货这次也“束手无策”?

非洲大蜗牛菜单上的植物种类超过500种,“疯起来”连水泥、油漆、石膏和都敢啃,作为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目前已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而很多吃货看到满地爬的肥美蜗牛,觉得“这能有啥?”“吃掉不就完了。”

这样的发言倒也不算大胆。毕竟已有不少研究指出,非洲大蜗牛之所以没有在非洲当地的种植园中泛滥成灾,和当地人的食用也有一定关系——“非洲各地偶有报告显示非洲大蜗牛为害作物,但这样的情况通常非常短暂,因为他们很快会被人捕捉吃掉。”

各种短视频平台上,我们也能看到非洲小哥演示如何烹饪非洲大蜗牛,号称“每次雨后都能吃好几天”“清蒸爆炒隔壁阿姨都馋哭了”。

蜗牛在许多地方都是一种受欢迎的蛋白质来源。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中也写道,兄弟二人偷偷放生姐姐准备用来做菜的蜗牛,“为了使蜗牛免遭那个女厨子的毒手,我们在桶底凿了一个洞,用切碎的青草和蜂蜜,在地窖里的酒桶和其他杂物之间铺出一条隐蔽的路,以便将蜗牛引上逃亡之路。”

而在国内,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黄成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非洲大蜗牛引入中国,开始也是被当成观赏和美食的。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国内不少地方还进行过非洲大蜗牛养殖。既是因为供过于求,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养殖控制和环境隔离,越来越多的非洲大蜗牛逃逸到自然生境中,建立了野生种群,硕大如鼠,疯狂蔓延,昼伏夜出,为祸蔬菜等农作物。

而野外生存的大蜗牛毕竟还是与规范养殖的不同。黄成强调,野外的非洲大蜗牛一定要谨慎应对,“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身上会有很多病菌,有很多寄生虫在里面,处理不好,人会患病。”

非洲大蜗牛身上黏液很多,带有细菌,如果对细菌的抵抗力弱,容易引起各种过敏反应。此外,非洲大蜗牛还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和福寿螺一样,都可能带有广州管圆线虫。

1985年,就有台湾一家9口人食用未经煮熟透的非洲大蜗牛后,全部感染该寄生虫。

1999年,台中一家6口生吃被大蜗牛爬过的有机蔬菜后,全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导致脑膜炎。

而据南方都市报,2019年8月,便有深圳家长反映孩子按老师安排抓大蜗牛后发烧至40度,随后班里三分之一的孩子因病请假。虽然发烧与大蜗牛是否直接相关无法得知,但彼时龙岗区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与促进科甘立勤便强调——非洲大蜗牛寄生虫感染率很高。如果生食或半生食被感染的大蜗牛,伤口、黏膜与被感染的大蜗牛密切接触,食用被感染的大蜗牛污染的蔬果、水,都可能导致感染。

不论如何,在户外看见满地乱爬非洲大蜗牛,还是不要碰,不要养,不要吃为好。如果在小区发现数量较多的大蜗牛,可以告诉物业,或联系专业杀灭病虫害的公司处理。如果在家发现少数蜗牛,也可以利用食盐处理——蜗牛被撒食盐后,软体部分会融化成水而死。

现如今,又到了大蜗牛满地爬的季节。就有“负责任”的网友表示,自己出门都会专门为大蜗牛“带盐”——不是为了现场焗蜗牛,而是为了能灭一只是一只了。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