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新活力⑱|广州市培正中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善正人才

广州教育头条
+ 订阅

【老校名片】

学校:广州市培正中学

创办时间:1889年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培正路2号

校训:至善至正


近日,广州市培正中学开展了2021年秋季学期招生工作,其中招收七年级港澳子弟班30人以内。

“上世纪三十年代,培正就在香港、澳门建立了分校,具有开办港澳子弟班的良好基础。”广州市培正中学校长张志红说,自2019年以来,培正中学已招收港澳子弟班学生约70人,通过日常教育教学,将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在穗港澳三地新生代青年心中。

广州市培正中学。

广州市培正中学。

从1889年办校至今,广州市培正中学在132年的办学历史中开国人办新学之先河,数迁校址,但一直奋发图强,把一所华人集资兴办的小书塾逐步建设成为一所名校。张志红说,学校将继续发扬红蓝精神,遵循“至善至正”的校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州市培正中学校徽

广州市培正中学校徽

历经风雨仍不辍教学

“培正培正何光荣 教育生涯惨淡营 爱我培正谟谋远 永为真理之干城……”每当培正中学举办重要活动,师生们都会唱起这首特别的粤语校歌。

“校歌中的这句歌词‘教育生涯惨淡营’,正是对培正办学历史的精准概述。”张志红介绍,培正中学从创办至今,凝聚了众多先贤豪杰、仁人志士的心血。

十九世纪末,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继倡导新学,1889年浸信会人士廖德山、冯景谦、李济良、李贤士、杨海峰等倡议开办一所书塾以倡新学。随即集资67个银圆赁校舍于秉政街,定名培正书院,培正中学的前身由此诞生。

培正创校元勋廖德山。

培正创校元勋廖德山。

后来,培正书院迁到大塘街,1891年又迁雅荷塘,1892年再迁到珠光里,定名为“培正书塾”。除讲四书五经外,还有格致(自然科学)、算术、英文等。当时学生只有44人,聘教师二人,另由各创办人作义务教习。

培正书塾牌匾。

培正书塾牌匾。

二十世纪初清朝废科举,兴新学。1903年,“培正书塾”亦改称“培正学堂”。在培正发展过程中,此后几年最为艰难。其中1905年由于经济来源枯竭,学校一度宣告停办。1906 年两广浸信会在梧州开会,会长张立才提出“维持培正案”,会友再度捐资三千,得以渡过难关。1907年变卖珠光里校舍,又得海外侨胞捐助,在东山购地建校,1908年正式开课。

此后,培正学堂经历了从艰苦创业到东山崛起的新阶段,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和课程,开华南地区教育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先河,学校渐趋正轨,校务蒸蒸日上。

1930年,培正学堂时任校长黄启明着手筹建广州西关、香港两分校。经多年的努力整顿扩展,培正中学已逐步成为一所设备完善、成绩优良、蜚声中外的学校。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亦纷纷送子弟来校就读。至抗日战争前,全校师生达4000多人,成为华南地区一所颇有名气的中学。

培正中学内的黄启明校长雕塑。

培正中学内的黄启明校长雕塑。

抗战期间,因避战乱,培正先迁鹤山,再迁澳门,抗战胜利后,复校于东山。

1953年后,培正数易校名,虽历经风雨,仍然不辍教学,为国家培养人才。

1984年,东山母校、西关培正小学及东山培正小学先后复名。培正中学稳步发展,先后被评为广州市首批省一级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1984年培正中学复名典礼迎宾。

1984年培正中学复名典礼迎宾。

如今,培正中学校园保持古朴典雅的岭南建筑风格,有始建于1918年的王广昌寄宿舍、始建于1925年的青年会、始建于1929年的美洲华侨纪念堂、始建于1932年的澳洲楼、始建于1935年的校门、始建于1936年的图书馆……一砖一瓦仍在诉说这所百年老校的发展故事。

培正中学的王广昌楼,建成于1918年,纪念建校30周年。

培正中学的王广昌楼,建成于1918年,纪念建校30周年。

培养至善至正人才

百年来,培正中学师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烙印——红蓝儿女

张志红介绍,“红蓝”是培正中学的校色。红,暖色调,代表澎湃的热情,火热的心,特别是善心;蓝,冷色调,代表冷静,思考周全,端正。培正中学的校徽上,红色的圆盘代表太阳,每个方向有七道光芒指向四方,代表火热的心;蓝色和四颗星星代表无垠的宇宙,喻培正人要放开怀抱,目光要远大,要像星星那样光耀长空。

“‘红蓝精神’和‘至善至正’的校训,一直深刻影响着代代培正人。” 张志红说,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成就学生健全的人格,培育敢于担当、塑造美好、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善正”人才,是培正中学的育人目标。

培正中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培正中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善正教育”特色课程,以进一步丰富“善正”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育人功能。“善正教育”特色课程分为“至善”和“至正”两个系列,通过“悠悠培正史话”“管乐基础入门”“机器人技术秀”等内容,激扬学生的担当意识,提升学生塑造美好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强化学生崇尚科学的时代意识。

培正中学是个出音乐家的地方。上世纪20年代,黄启明出国募捐,带回来一套20多件的管乐器,组成了培正银乐队。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何安东等都曾担任过银乐队的指挥。

培正中学初三学生吴佩聪说,学校每周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弘扬学校的红蓝精神,给他们树立了待人处事的标杆。“学校的发展历史教导我们,要做‘至善至正’的培正人,我一直以此激励自己锤炼良好品行,做更优秀的自己。”吴佩聪说。

培正中学1991届校友袁旭目前在中国移动任职。他说,“至善至正”其实推崇的就是“德”。在培正中学受到的教育,让他谨记“以德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在岗位上做得更好,为社会输送更多正能量。

如今,红蓝精神还成为培正校友联结友情、团结互助的纽带。培正共有76个同学会,遍布世界各地,可谓“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培正人”。

2015年“世界培正同学日”活动。

2015年“世界培正同学日”活动。

培正中学独有的级社文化也成为联结校友的精神纽带。培正的级社制度建立于1920年,至今超过100年的历史。各级社均选用一个非常美好而有意义的字作为级社名,如雄、毅、光、辉、勇、正、创、爱、臻等,学生在校、毕业后都终身拥有,具有极高的凝聚力和认同度。学生在校时,以级社开展活动,当学生毕业后,级社继续在同学会里延续,成为培正学生的精神家园。

2006年起,培正中学各地同学会还联合发起了“世界培正同学日”。每三年一届,至今经历5届,各级社都组织校友参加学校的校庆活动。

培正中学管乐队。

培正中学管乐队。

“我每年都回母校看一看。”培正中学2007届校友刘嘉慧说,培正校友是一个团结友爱的群体,她去外国考察时,培正校友总会热情接待,令她备感温暖。

132年的办学历史中,培正中学英才辈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加拿大卑诗省前总督林思齐、美国德拉瓦州前州长吴仙标等著名政治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等科学家都是培正中学的校友。

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和生本课堂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徐曼菲教授到培正中学为全体教师进行《新课标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专题讲座。

新中考,新高考,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培正中学根据教育改革的动态发展,通过系列活动组织老师进行《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究活动》专题。此教学实践探究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于教育教学工作,助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培正中学年轻教师成长故事分享会。

培正中学年轻教师成长故事分享会。

“至善至正,红蓝精神,在教师队伍身上的体现是非常明显的。他们特别能奉献、能战斗。”培正中学副校长杨先明2018年通过人才引进到广州任教,目前负责主抓培正中学的教学工作。他说,培正中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充满干事创业的热情。

杨先明介绍,去年11月,广州市教研院到培正中学进行教学调研,走进课堂听课,103节课中,优课率超31%。这样的优课率,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业务能力之高。当前,培正中学打造生本课堂,教师的授课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教师们讲学生之难、讲学生所需,把重点讲透、把难点讲清、把疑点讲明,保障课堂的高效性。在课余时间,老师和学生们经常一起探讨和交流,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只有老师跳进题海,学生才会跳出题海。”杨先明说,培正中学重视让老师自己先调研、研究、交流、成长,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除了教学,老师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感恩的心、宽阔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越秀区督导课程在培正中学举行。

越秀区督导课程在培正中学举行。

培正中学物理教师江帆获得2019年广东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初中组总决赛冠军,还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他说,在培正中学任教18年,老一辈的培正教师认真工作、用心爱学生的教学态度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他。

江帆回忆,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广阔的成长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成长机会,通过师徒结对、教研培训等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快速成长。“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培正中学是包容的,让教师、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去发展。我热衷教学研究,学校便提供了让我专心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我想,这样的包容性也是培正一直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江帆说。

高三学生叶潸在培正中学就读已6年,虽然初中生活已过去3年,但她仍对江帆老师的物理课印象深刻。叶潸说,江帆老师的物理课特别幽默风趣,还经常设置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们的物理作业是非常少的,江老师不搞‘题海战术’,而是带领我们高效学习,快乐学习。”叶潸说。

“我即将毕业了,但在培正中学学习的这6年将深刻影响我一生。”叶潸说,红蓝精神、“至善至正”的校训已经深入她的内心,她也将继续发扬,做知行合一、品学兼优的学子。

校长专访

培正中学校长张志红:

在继承与创新中再创辉煌

广州市培正中学校长张志红。

广州市培正中学校长张志红。

南方+:作为百年老校,学校如何挖掘红色基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志红:培正有爱国的基因。2004年,培正创校115周年的时候,编写了《培正百年群英谱》,记载了226位杰出培正人的事迹,里面就有陈黄光等6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

每年,培正中学都会邀请老校长、老教师、校友等来讲述培正发展历史故事、党史故事。本学期,我们邀请了培正中学前党委书记朱素兰给学生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的善正人才”专题讲座,介绍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育救国、陈黄光、李英杰等烈士抗日救亡、烽火逆行的事迹,为同学们上了一节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南方+:2019年,培正中学开办了港澳子弟班。目前,港澳子弟班的人才培养情况如何?

张志红:上世纪30年代,培正就在香港、澳门建立了分校,具有开办港澳子弟班的良好基础。2019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港澳子弟班,目前已有70名学生,今年港澳子弟班的招生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为了办好港澳子弟班,我们做了很细致的工作。我们安排会讲粤语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设置特色课程活动、深化穗港穗澳双向交流等,学校让港澳子弟班的同学接触、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历史发展,加强爱国爱校教育,传承家国情怀,让学生成为祖国坚定的建设者。

广州市越秀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到培正中学慰问港澳子弟班师生。

广州市越秀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到培正中学慰问港澳子弟班师生。

南方+:未来,培正中学将如何继续创新发展?

张志红:自1984年恢复培正校名30余年以来,培正中学本着继承与创新的教育理念,励精图治,再创培正辉煌。

作为新任校长,我在思考,如何建设好校园文化、怎么展现学校办学历史?将原有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结合,是我们目前要开展的重要工作。我们要继续改进硬软件条件,多角度呈现学校办学历史和发展新面貌,让现在的孩子更好地接受爱校爱国的教育,更好地传承红蓝精神。

广州市培正中学美洲楼—行政办公楼。

广州市培正中学美洲楼—行政办公楼。

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化打造“至善至正”课程,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丰富、开发,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元的选择,利用学校的资源和课程,进行学生的多元化培养。

我们还要继续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要走出去,请进来,同时利用穗港澳三地的资源,让老师有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水平。

此外,我们要继续团结校友的力量。继续举办好校庆系列活动。与同学会一起组织更多有意义、有特色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校友和现在的学生连接起来,增强培正的凝聚力。

【记者】马立敏

【实习生】刘怡婷

【图片】广州市培正中学供图


编辑 陈梅玉
校对 刘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