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端午习俗还可以祛病防疫?

云浮发布
+ 订阅

端午节挂艾草、喝雄黃酒、吃碱水粽、煮艾叶水沐浴……这些传统习俗其实来自于古人认知自然的智慧,与许多卫生防疫的需求相契合。当前疫情背景下,传统习俗与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间距、公筷、分餐等祛病防疫新习惯不谋而合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做好自身防护是对家人的负责、是对社会的贡献,更是一种无声的爱国行动。旅游景区“限量、预约、错峰”、文化运动场馆定时消毒、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

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律的社会风气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爱国也正在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干与实际,让人们对战“疫”有底气、生活更安心。

来源:文明广东

责编:赖秀梅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