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彭于晏因暴瘦登上热搜。
照片中的他双颊凹陷,一脸疲惫,造型十分憔悴。而在视频版中,当他脱掉上衣,背部更是惊现一排凸起的脊椎骨……这令人猝不及防——那个“健美型男”彭于晏哪儿去了?
这其实是彭于晏在新电影《热带往事》中的造型。
电影是2018年在广州拍摄的,彭于晏在片中饰演的王学明是一位广州空调维修工,为了更贴近角色,他暴瘦了32斤。
彭于晏是业内公认的型男,以及劳模。拍《海豚爱上猫》获得海豚训练师资格证,拍《翻滚吧!阿信》学会体操,拍《激战》学会格斗、巴西柔术、泰拳,拍《破风》考取场地自行车专业赛车手证书……
深到骨子里的对自己“狠”,奠定了彭于晏在许多观众心中“自律男神”的地位,以致于有评论说,“帅,是他最不值得一提的闪光点”,以致于他为《热带往事》暴瘦32斤,大家已经不觉得奇怪。
“拼命”,似乎是外界赋予彭于晏的“人设”,也就是“标签”,演艺圈最不缺的就是这东西,但对于彭于晏来说,标签或人设,没那么重要。
如彭于晏所说,不断挑战极限,之于他,是为了消除内心的那份不安全感。角色赋予了彭于晏力量,他也想把这份力量传递给大家,“这大概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戳视频听彭于晏阐述他的心态↓↓↓)
大牌档 | 总被说“拼命”的彭于晏,想给这个世界传递一些力量
当《热带往事》的监制宁浩找过来,彭于晏最大的苦恼是,如何说服自己成为广州的空调工。该片是温仕培导演的处女作,由宁浩“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选拔而出。虽说“不是为了修空调才拍这个戏”,彭于晏还是辗转找到了他“姐姐的朋友的同学的爸爸”,一位从事这个行业三四十年的师傅,跟他上课,去工地看一看,去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因为在彭于晏看来,演员该做的功课还是不可缺的。“如果不去体验,我没法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放在王学明这个人物里,当然了,这个电影不是讲的修冷气,但你需要做这些功课。”
“跟这些人相处,最直接的收获,是我能知道他们是怎么样生活的。”彭于晏会去想象,在剧情之外,王学明的生活是怎样的,或许他和在为生活奔波的你我没有什么差别,“大家都在生活,都在面对困难”。
在《热带往事》中,王学明似乎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隐形人,他压抑、阴郁,不善言辞。王学明为什么不太爱说话?这是彭于晏在跟师傅学习时发现并保留在片中的细节。他留意到,空调工的工作环境中,几乎没有人可以聊天,工作是靠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做粉刷的、修空调的、安装地板的,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做完自己的分内工作就撤了,相互之间不会有什么交流,吃饭也是各自解决。
“这是非常个人化的职业,像王学明这种个性的人,应该不太被人家喜欢。”彭于晏琢磨。他认识的几位师傅也不太爱说话,比较内向,“他们其实都蛮艺术家的,像我第一天上课,要学的是走线,那时候没有红外线,要用尺子量,要量得非常准,这是一门艺术课,而不只是把冷气搬上楼。”
《热带往事》是在2018年广州的盛夏拍摄的,影片色调复古,浓郁高饱和度的画风呈现出“热带美学”,营造出扑面而来的潮湿闷热感。彭于晏说,之前他跟许鞍华导演来广州拍过《明月几时有》,“有些场景还是蛮熟悉的”。尽管刚看剧本的时候心里没底,也为角色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当彭于晏感受到广州的湿热天气时,“进入人物显得简单了很多”。
环境,让所有人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和直接的体验,能够很快了解角色。“在这个地方,我觉得我不是彭于晏,我就是王学明。我之前没有在这样的温度和环境下工作,没错,是很酸爽,很痛苦,但这些东西,都帮助我可以更快地进入到这个角色。”彭于晏说,当置身于盛夏的广州,他相信不仅是他,包括整个主创团队都对影片的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温度,和广州给你的感觉,在剧本上是看不到的,唯有到了广州你才能够明白他是怎么想的。”
“剧情里面,能感觉到很热。他又因为一个事件,导致他有阴暗的一面。”彭于晏会想,《热带往事》里的王学明会不会处于一种失眠的状态。“当你做了一件不想让人家发现的事,有的人会暴饮暴食,但我觉得这个角色不会想吃东西。”
他应该是怎样的状态?是怎样的发型、穿着?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他内心在想什么?这都是彭于晏反复思考的事。他很希望能很真实地把王学明演出来。“从来也不会有剧本或者导演说一定要练肌肉或是瘦身,这都是自己去做的功课,你可以选择不做,你不做,就不要演这个,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而彭于晏的选择,是减重。
为了演王学明,彭于晏提前半年吃素,并配合系统的运动课程,瘦身32斤。
在这部戏之前,他为拍《邪不压正》练了一身肌肉。
“好不容易练起来的肌肉,就这么减掉了,可不可惜?”记者问。
“没事,又不是(单纯)为了练肌肉,就是为了拍戏练的。”彭于晏回答。
每拍一部戏都学会一个新技能,彭于晏的那股子拼劲儿,也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虽说“劳模”不是评价一个好演员的唯一标准,但不能否认,是自律和拼命成就了彭于晏。但对于彭于晏来说,这没有必要被拔高和标签化。“拼命是好的,如果能给喜欢我的影迷一些力量,那我很高兴。”
但偶尔他也困惑,甚至认不清自己是怎样的人,“很多标签我感觉好像都不是我”。他也会提醒自己,不要被网络或者外界的评价所影响,“评价别人是最简单的一件事,但你要真的去了解或理解这个人是谁。演戏也是一直要了解这个角色,这也是演戏最美丽、最有意思的地方”。
熟悉彭于晏的人都知道,他的故事可谓是大写的“励志”。他的敬业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十年前的成名作《翻滚吧!阿信》就是如此。为了这部电影,彭于晏苦练八个月体操,几乎每天都进行10个小时以上的体操练习。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重新定义了彭于晏的人生,也让他在之后收获了“拼命三郎”的称号。当记者提到,过去十年间,“挑战极限”是否构成他挑选剧本很重要的因素,“十年了”,彭于晏有些感慨地应了一声。
十年前,他会告诉自己,做演员就是要得到认可,他相信,每一位演员都想要被看见,希望在舞台上得到掌声,“有很多影迷或欣赏你的人愿意看你,所谓的演员、明星,都会很高兴很开心。毕竟没有人会拒绝虚荣心这种东西”。但慢慢地,彭于晏发现这并非他做演员的目标和初心。
现在彭于晏想明白了,他做演员最主要的原因,是能从这些角色,透过他的表演,去向这个世界传达一些讯息。“我牺牲掉我恋爱的时间、旅行的时间、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去演另一个人的人生,我想让看到的人,或者说也处在同样困境的人,有一种解放或释然。”与其说彭于晏享受“挑战极限”带来的快感,不如说,是这份奇妙的美好构成他努力再努力的最大驱动力。不断有声音告诉他,“再瘦一点”,“再多练一点”,“你知道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但你不会因为这样就放弃”。
他感恩于演绎过的每个人物,正是这些在平行世界中的虚拟人物,给了无助时的彭于晏一些力量,也给到这个世界一些力量。“这是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呢?”
这样始终绷着一根弦,不会太累吗?
“大家不都这样吗?”彭于晏反问道,“你小时候有没有玩过家家酒?你喜欢的时候就非常投入。别人不会说你为什么这么投入,因为大家会觉得你很喜欢,不想破坏你这个世界。”同理,做演员也不需要向外界解释这份热爱。
为了在《邪不压正》里演好特工,他练口音、练身材,在《紧急救援》里扮演救援人员,也要无限贴近他们生活中的样子,在彭于晏看来这些所有的功课,都是为了消除他内心的那种不安全感。“你做任何事都希望能够放心。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篮球运动员,是不是要不停地练运球,练体能,练上篮?就像我要做访问,就想看到您给我的题目对不对?我希望有个好的回答。这都是要把不安全感弄掉。”
一边在尽力消除不安全感,另一边,彭于晏也在不断跳出“舒适圈”,试着做一些让他觉得“非常不安全”的事。“很多人说我‘挑战’极限,说我‘拼’,这也是我在传达的一个信念——为什么不这样做?我有太多东西要去学,只有在害怕的情况下,才会鞭策自己去学东西。我演什么都很好的话,我干嘛还要去学?”他始终认为,自己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采写】南方日报、南方+驻京记者 刘长欣 实习生 赵慧琳
【视频剪辑】 南方日报记者 刘奕伶 实习生 高皓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