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使“粤派批评”在中国文艺评论版图独树一帜

南方+ 记者


文艺评论起着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如何凝聚文艺评论力量,构建新时代文艺评价体系,使“粤派批评”在中国文艺评论版图独树一帜,将成为影响广东文艺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广东省评协通过“搭建平台、拓展空间、筑就高地”三大举措,在擦亮文艺评论“粤派批评”品牌的同时,推动文艺评论中青年人才队伍发展,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省评协始终坚持把培育优秀文艺人才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发掘和培养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搭建成长平台,不断充实文艺评论家队伍力量。首先,建立了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加快文艺评论人才成长。其次,积极推荐年轻文艺评论家参评“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参与省文联组织的“新世纪之星”展演和全国性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推进人才队伍提质。

近年来,一批青年文艺评论家脱颖而出,首届广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暨南大学副教授郑焕钊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他及时介入当前网络文艺新形态、新现象和新问题的研究,以理论勇气和批评担当,彰显了文艺评论家的在场与责任。仅去年他就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了17篇文章,近年来推出的创作成果主要体现在网络文艺、文化产业评论方面和中国现代文艺美学思想与批评方面。在学术研究的创新上,他立足国家文化治理和创意价值批评的视角,对网络文艺新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中国现代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方面,他认为梁启超的“新民”文学启蒙话语建立了中国现代审美话语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今知识转型中具有范式意义,这正是梁启超对于中国现代审美话语的贡献。这一结论对于我们反思20世纪中国审美话语的“现代性”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艺评论工作成效如何,除了看能不能造就大批有高度政治觉悟和职业操守、德艺双馨的文艺评论人才,还要落到能不能推出更多抒写伟大时代、反映伟大实践的精品力作方面。省评协加强了创作规划引导,做好顶层设计。开展了广东省文艺评论作品年度推优暨推荐参评“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作品年度推优活动,对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作者进行创作扶持,激励和引导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截至2020年,在组织参加共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作品年度推优活动中,我省共有5部作品入选年度优秀著作、10篇作品入选年度优秀文章,取得了全国排名前列的优异成绩。

新媒体蓬勃发展,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经验的深刻变化,催生了新的文艺评论形态。省评协坚持守正创新,扩大主流评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大力拓展推出文艺评论新人的空间。我省文艺评论家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有1人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授予“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称号”。对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则加强正面引导,树立互联网思维和融合发展观念,抓好网络文艺评论,推动形成立体交叉的融媒体评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评论的抗疫主题创作主要是通过新媒体发布的,取得较好成效。

省评协重视文艺评论创作推广,积极做好相关文艺评论理论研究成果出版传播,先后推出了《粤派批评文艺评论丛书》《广东文艺评论文选》《百年萧殷》等学术著作;举办电影、美术、书法等“广东艺术家沙龙”及专场研讨活动,大力推介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和人才。

同时,省评协也注重拓展文艺评论阵地。目前,全省已经创建“广东省文艺评论基地”7个。协会将继续大力扶持办好各类专业化文艺评论阵地,充分发挥各级文艺评论组织、研究机构、高校的作用,创建全国及省级文艺评论基地,加快出人才的步伐。

自我省文艺评论界亮出“粤派批评”旗号以来,在全国性文艺评论工作会上得到高度关注。省评协充分发挥品牌育才的作用,在繁荣文艺创作的同时,努力筑就新时代岭南文艺评论高地,进一步擦亮文艺评论“粤派批评”品牌。

尽管我们的工作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也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在推动文艺事业发展大局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我们将努力补齐广东文艺评论的发展短板,凝聚老中青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力量,以积极有为的责任担当交出新时代广东文艺评论工作的满意答卷。


【策划】李贺

【统筹】刘奕伶 李培

【记者】黄楚旋

【新媒体制作】刘奕伶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刘奕伶
校对 刘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