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代初“甜玉2号”——我国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的甜玉米品种出炉起,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数量大幅增加、消费需求量急剧增加,不断推动我国鲜食玉米行业往前跑。
“九五”(1996-2000年)以来,广东对甜玉米育种开展了立项攻关,育成的甜玉米品种品质不断提高。冲劲大,也易后劲不足。逐渐地,自主选育的突破性品种缺乏,品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种植、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产品缺少品牌等问题凸显。
育种力量分散
品种难关有待突破
广东多个市区将鲜食玉米作为经济作物大力推广,而鲜食玉米加工产品也在逐渐走上百姓餐桌。但广东鲜食玉米行业育种力量相对分散,资源共享机制体制不健全,自主选育的突破性品种缺乏,突破品种局限成为拓宽市场的第一关。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玉米种业创新体系,凝聚育种力量,对加强种源关键技术创新、优异种质创制和良种研发具有重要作用。要强化广东各科研院校创新优势,重点开展玉米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保护与挖掘、种质创新等基础性研究。支持广东相关玉米种业基地平台建设;支持玉米生物育种科技重大项目实施;加大国家玉米良种联合攻关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作用。
过关斩将,广东严阵以待。5月28日,广东种业创新成果(鲜食玉米)展示活动线上直播开启。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国内外50余家单位的共227个玉米品种,其中甜玉米118个,甜糯玉米60个,糯玉米39个。将近20个品种脱颖而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鲜食玉米市场的储备军。(详见→湾区峰会!广东种业创新成果(鲜食玉米)展示活动线上开启)
广东鲜食玉米品种未来方向在哪里?“营养功能强化”是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指出:“加强营养强化鲜食玉米育种与推广、加快鲜食玉米重要性状优良基因挖掘,广东鲜食玉米产业提档升级才有后劲。”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广也表示,“对广东的鲜食玉米市场来说,营养功能强化是甜玉米产业的发展方向。”
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品质还需不断提高
广东是最早引进种植鲜食玉米并开展科研育种的地区之一,也是鲜食玉米的主要产区和消费大省,鲜食玉米育种基础好,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未来鲜食玉米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市场推广的品种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多元化、特色、优质鲜食玉米品种的迫切需求。市场亟需具有多抗、优质、高产、适应性广的品种。既要高产,更要好吃有营养,还要好看好商品性(外观好、耐储运,货架期长),这对品质的要求非常高。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郭新波介绍,“当前的食品消费潮流更趋向于多营养、好品质、更健康,因而低热量、品质鲜、低GI的玉米汁和玉米冰淇淋、玉米烘培品的开发将会满足味蕾与营养的双重需求,实现从育种到餐桌健康营养生活。”
鲜食玉米美食。
李建生指出,现代育种家已培育出如高维生素E鲜食玉米、高维生素A原鲜食玉米、高玉米黄素鲜食玉米、高叶酸鲜食玉米、高花青素鲜食玉米、高赖氨酸鲜食玉米在内的多种营养强化鲜食玉米,同时鲜食玉米产品类型多样化,鲜售、加工各具优势。
加强科企合作,大力实施种业创新,对鲜食玉米品质提升有重要作用。加强科研院校、高效、企业和农户的交流,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技术,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鲜食玉米关键技术革新。
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企业得“打铁自身硬”
“种类丰富,市场大、消费前景广阔、消费者接受程度高。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鲜食玉米市场的特点。”厦门微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汪亮亮看好粤港澳大湾区鲜食玉米前景,同时提出了问题:“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的桎梏。缺乏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产业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冷链运输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鲜食玉米的损耗非常大,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玉米品质得不到有效保障。”
作为打通粤港澳大湾区鲜食玉米市场的中间一环,企业起到关键性作用。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对交到消费者手里的产品负责,是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企业要玉米提升精深加工的能力。市场上的鲜食玉米仍以鲜销为主,加工主导产品为速冻玉米棒、玉米粒和真空包装玉米棒等产品,加工产品种类型不多,且多为初级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低。鲜食玉米深加工方面,还有很大的商机和空间待挖掘。
其次,企业发展要规模化、标准化、数据化。在广东,能够带动万亩鲜食玉米种植的较大型加工企业少,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多数企业也仅能带动千亩左右。因此,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种植技术绿色高效化是未来的方向。
最后,企业要有“品牌意识”。产品有品牌,相当于驶入了快车道。鲜食玉米产品品牌屈指可数,品牌知名度较低。鲜食玉米产业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实施品牌化,才能做到优质优价,鼓励农户积极种植质量好、口感好的鲜食玉米。
品种与市场,相互之间也在磨合。新《种子法》把鲜食玉米的经营资质划归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鲜食玉米种子需要审定,对持证研发企业来说,品种上市时间推迟3-4年,品种可能已失去价值,这也是目前企业、产业面临的痛点之一。
广东鲜食玉米行业迎来严峻挑战,却也充满机遇。进一步拓展全产业链增值空间,把资源优势和品质优势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持续提升鲜食玉米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才能给广东鲜食玉米行业“充满电”。
记者丨赵启旭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