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炎夏的到来,天气一下子闹腾起来
人人都浑身燥热
连小朋友都满头大汗
不过如果家中的小宝宝出现以下症状
各位家长就要警惕啦:
宝宝不出汗,身上摸上去总是热乎乎的
体温总是38℃左右
但不流鼻涕、不咳嗽,精神也挺好
如果你以为这是普通的发烧感冒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宝宝很有可能是得了“夏季热”!
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很多宝宝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它叫暑热症,医学上称它为小儿夏季热,它主要在炎热的夏天时发生,并不是宝宝感染了病菌而发烧,而是因外界环境升高而致使体温上升。
夏季热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5岁以上者少见。发病时间集中在6、7、8三个月。本病与气温升高、气候炎热有密切联系,气温愈高,发病愈多,且随着气温升高而病情加重,秋凉以后,症状能自行消退。本病若无合并症,预后良好。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居住条件的改善,本病发病率有所下降,发病程度也有减轻趋势,不典型病例增加。
为什么会得夏季热?
宝宝体质不能耐受夏季炎暑。或因宝宝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不足者如未成熟儿、早产儿,或因后天调护失宜,脾胃虚弱者复因病后体虚,如泄泻、麻疹等气阴两虚者,以上诸多因素使患儿体质虚弱,在入夏以后,不能耐受暑气熏蒸而发为本病。
至于夏季热具体有哪些分类,又分别有什么方药治疗方法,听听中医科和儿科的专家是怎么说的:
分类及治疗
1、暑伤肺胃
证候:入夏后体温渐高,发热持续,气温越高,体温越高,皮肤灼热,少汗或无汗,口渴引饮,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
本证多见于疾病初期或中期。暑气内迫肺胃,耗气伤津。暑伤肺气为主者,症见发热、汗闭、多尿为重;暑伤胃津为主者,症见口渴、多饮为重。
分析:体弱小儿为暑气所伤,肌腠受灼,内侵肺胃。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暑热内蕴,灼伤肺胃之津,则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暑气伤于肺卫,腠理开阖失司,肌肤闭而失宣,又肺津为暑热所伤,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水液无以输布,故见少汗或汗闭。小儿脾胃薄弱,加之暑伤脾气,中阳不振,气虚下陷,气不化水,使水液下趋膀胱而尿多。汗闭则尿多,尿过多则津伤,津伤则饮水自救,因而形成少汗或汗闭、口渴多饮、多尿同时出现的症象。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常用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热;
北沙参(或西洋参)、石斛、麦冬益气生津;
知母、竹叶、黄连清热泻火;
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烦躁明显加莲子心、玄参清心安神;
神疲纳少加白术、麦芽健脾和胃;
舌苔白腻加藿香、佩兰、扁豆花清暑化湿。
胃热亢盛,高热烦渴引饮用白虎加人参汤;
烦渴欲呕,舌红苔少为暑气内扰,用竹叶石膏汤。
2、上盛下虚
证候: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小便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质淡,舌苔薄黄,脉细数无力。
本证见于病程较长,素体虚弱者。以见到下肢清冷,小便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溏等症为特征。
分析:疾病日久或小儿体虚,脾肾阳虚,真元受损,命门火衰,肾失封藏,膀胱固摄失职,小便清长无度;真阴不足,津亏不能上济于心,暑热薰蒸于上,则身热心烦。心胃之火并蒸于上,真阳独虚于下,形成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
治法:温补肾阳,清心护阴。
方药:温下清上汤加减。
常用附子下温肾阳;
黄连上清心火;
龙齿、磁石潜浮越之阳;
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温肾固涩;
石斛、蛤粉清热护阴。
心烦口渴,舌红赤者,加淡竹叶、玄参、莲子心清心火。
肾阴肾阳俱亏者用白虎加人参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本病虽发生于夏季,但因属小儿体质不耐炎暑而发,并非感受暑邪,因而无暑邪入营入血之传变变化,至秋凉后可自愈。随着患儿年龄增长,体质增强,至次年夏季可不再发病,即使连续数年发病者,也有逐年减轻,逐渐向愈的趋势。
西医认识
机制: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加之发汗机能不健全,以致排汗不畅,散热慢,难以适应夏季的酷热环境,造成发热持久不退。
症状:临床表现为渐起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体温常在38~40℃之间,一般午后较高,早晨较低。
其体温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病程可达二、三个月,甚则更长,但秋凉后多能自愈。夏季热的初期,多不显病容,偶有消化不良或多饮等症状,但多不严重。由于发热持续不退,患儿随之可出现多饮多尿、食欲减退、面色苍白、身体日见消瘦、口唇干燥、皮肤灼热、肢端欠温、精神疲乏等虚弱症状。部分患儿可连续发病几年,但再发病时症状较轻,病程亦较短。
家庭日常处理
推拿疗法: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推脾土,清天河水,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1日1次,7日为1疗程。用于暑伤肺胃证。
食疗配方:
1.荷叶冬瓜粥:
取新鲜的荷叶两张,洗净后煎汤500毫升左右,滤后取汁备用。冬瓜250克,去皮,切成小块状,加入荷叶汁及粳米30克,煮成稀粥,加白糖适量,早、晚服用。冬瓜可清热生津、利水止渴,荷叶清热解暑,适用于发热不退,口渴,尿少的病儿。
2.益气清暑粥:
取西洋参1克,北沙参10克,石斛10克,知母5克,粳米30克。先将北沙参、石斛、知母用布包加水煎30分钟,去渣留汁备用。再将西洋参研成粉末,与粳米加入药汁中煮成粥,加白糖调味,早晚服用。西洋参益气养阴,北沙参、石斛、知母养阴清热止渴,适用于发热持续不退,口渴,无汗或少汗的患儿。
3.蚕茧山豆粥:
取蚕茧10只,红枣10只,山药30克,糯米30克,白糖适量。先将蚕茧煎汤500毫升,滤液去渣,再将红枣去核,山药、粳米加入煮成稀粥,早晚各服一次。蚕茧止渴解毒,山药、红枣健脾和胃。适用于低热、神疲乏力、胃纳减退,大便溏薄患儿。(g6pd缺乏症儿禁食)
4.防暑清凉饮料,如“三鲜饮”:
鲜荷叶、鲜竹叶、鲜薄荷各30g,加水煎煮约10分钟,再放入适量蜂蜜搅匀,冷却后代茶饮,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的良效。(g6pd缺乏症儿禁食)
5.久热气虚的患儿,可酌用补中益气丸。
最后小编提醒一句:
小儿夏季热缺乏特效药
所以预防比治疗显得更加重要
各位家长一定要注意啦!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历史悠久,其雏形始于吴满福医馆阶段(医院前身),向来以其技术力量雄厚享誉佛山中医界。我们拥有一批热爱中医事业、医技精湛、深受佛山市民欢迎的中医专家。科内现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广东省名中医1名,主任中医师2名,副主任中医师4名,主治中医师3名、医师1名,博士1名,硕士3名,均“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科室开设中医肿瘤、中医消化、中医呼吸、中医肾病风湿、中医妇儿、中医男科、中医内分泌、中医心血管等特色专科门诊。
我科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同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临床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和创新。科室现拥有“多功能艾灸仪”、“电针仪”、“场效应透药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既体现传统中医治疗特色又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治疗仪器一批。主要采用中药内治,结合针刺、艾灸、推拿、拔罐、耳穴压贴、耳针、点穴、穴位放血、穴位贴敷、天灸(包括三伏灸、三九灸、春分灸、秋分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调治各系统疾病,还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调养方案指导等服务,深受患者信赖,年门诊量达10多万人次。
中医科诚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联系电话:0757-83635762。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儿科分设门诊部、住院部及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为广东省儿童遗尿症诊治定点单位。
儿科门诊开设新生儿专科、呼吸专科、生长发育专科、小儿消化专科、小儿神经专科、小儿遗尿专科、儿科护理门诊等。开展了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 0-3岁智能测定,儿童智力测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LHRH激发试验。新生儿日常照护、婴幼儿喂养指导、新生儿监测黄疸值、小儿推拿、穴位贴敷、温热电脉冲治疗、气压排痰等诊疗项目。
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依托三甲综合医院庞大的资源体系,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为儿童提供系统的健康服务,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儿童健康管理。从母亲婚前检查、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到新生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同时开展新生儿眼底筛查、儿童视力、听力和口腔保健工作等等。 医生在孩子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孩子的健康进行全方面的监测,及早发现孩子健康上的偏差,并及时解决。同时倡导父母在孩子整个发育的过程中全力配合,指导家长进行个体化训练,促进婴幼儿神经、智力以及运动系统的发育。
儿科住院部分设普儿科、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普儿科住院部主要以治疗呼吸、消化、感染、神经、肾病、血液、风湿免疫等疾病。新生儿科及NICU主要治疗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000克)、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病、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同时新生儿科与小儿外科合作开展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在危重儿救治及多学科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拥有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高频、常频有创呼吸机和无创呼吸机、新生儿辐射抢救台、早产儿培养箱、蓝光治疗箱、微量输液泵、微量血糖仪、空氧混合仪、耳声发射、听觉诱发电位以及眼底照相、射线防护铅屏风等设备仪器,可在危重新生儿床边进行X线摄片、听力筛查、头颅B超、心脏彩超等检查。开展了无创、有创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技术,脐静脉置管术,肠道外营养等技术。开展了新生儿家庭式护理模式,让家长特别是母亲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中,帮助家长正确照护孩子,保证了新生儿从医院到家庭平稳过渡。
由佛山市眼科研究所、儿科等多科室组成的新生儿视网膜病变诊疗中心拥有广域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 3)、Keeler 双目间接眼底镜等先进设备,开展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同时开展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手术。
我们关爱孩子,更注重健康;我们治病救人,更倡导健康管理。
供稿 | 中医科 袁结文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