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公布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化州一位校长写了一篇下水文,我们来欣赏一下:
也说强弱
余金荣
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说了一段有关身体强弱的话。这段话,起码包含这几个观点:一是身体强弱是会转化的;二是这些转化是需要条件的;三是要正确看待强弱。这些观点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无独有偶,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罗隐在《两用书》里也有一篇关于强弱之辩的精彩论说: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罗隐这段话,把强与弱的相对性论述得惟妙惟肖,只可惜未能像毛泽东那样洞察到两者发展变化的辨证原理。
古今中外,强弱互化的例子不胜枚举。
清末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幼年体弱,父亲不让其习武。但他志存高远,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终成一代武林宗师。
贝多芬、海伦.凯勒、霍金分别是在音乐、文学、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人物。当你景仰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贝多芬是个聋子,海伦.凯勒是个盲聋哑人,而霍金因为肌肉萎缩而只能被禁锢在轮椅上生活,但他们并不因为自身条件的薄弱向命运低头,而是付出比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最后化弱为强,取得巨大的成功。
由强变弱的例子更比比皆是。如北宋神童方仲永,天资聪颖,其能力从小就强人一等,但因其父拿他当生钱工具,以至无心向学,最后沦为普通人。古有“伤仲永”,今有“惜宁铂”。素有神童摇篮之称的中国科技大学,像宁铂这样的先天奇才,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能力平平的,也不乏其人。
一个人如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更如是。
战国中期,秦国地处偏僻,生存环境恶劣,再加上政治动荡,一直以来积贫积弱。而邻国魏国,国力强盛,常常欺负弱国。秦孝公即位后,广招人才,全力支持商鞅变法。渐渐地,魏国逐渐衰落,而秦国国力大大提升,军力越来越强,最终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中国共产党和日益衰落的国民党,更是一个由弱变强和由强变弱的最好例证。
一百年来,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带领中国人民消灭外来强敌,战胜国民党八百万军队,建立了新中国。中国正一步步从弱小走向强大。我们的党也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只有几十名党员的政党,发展成为拥有九千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有谁想到,从嘉兴南湖驶出的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现在已成为一艘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而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如今却日薄桑榆,风烛残年。
由此可见,人分高低,世分强弱。弱者未必永远处于弱势,强者也未必永远处于强势。在各种内、外因的作用下,强弱是可以互化的。弱者成长为强者首先需要充满自信,其次需要付之不懈的努力;强者要守住强,更要时刻认清自我,修正自我,从强大走向更强大,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摸索出的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作者:余金荣,笔名余随笔,茂名市作家协会会员,化州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会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