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芒种节气注意这五点,祛湿又防病

三水中医院
+ 订阅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芒种节气易湿热胶着人体而致病,此时天地间处于湿热交蒸,土气壅盛的状态。闷热的天气加上紧张的工作、学习压力,会产生头昏沉、脚困重、食欲不振等这些不适。

不仅如此,人们在这个时节容易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脘腹痞满、大便溏薄等症状,也易患湿疹、皮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些人由于长期呆在空调环境中,因而又带来空调综合征、暑湿感冒、肠胃病,甚至风湿病、腰痛病等。

所以,芒种时节应注重“护养心脾阳气,加强醒脾化湿”,促进脾胃运化功能是保健要点。冬病夏治是中医的理念,也是芒种后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冬季经常发作的疾病,夏季就要开始预防,大家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古人讲:“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中医认为,睡眠和醒来是阴阳盛衰交替的结果,通过睡眠,也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因此,古人讲究“子午觉”:子时23点到1点,阴气最盛,阳气衰弱,此时睡觉,最能养阴;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也可帮助我们恢复疲劳。

这提示我们,应该晚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午休,时间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此外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2、应动静结合,运动量要适度

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跑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透气性强的棉织物,便于身体散热。

3、避免动怒烦躁,应保持神清气爽,舒畅自如

心神得养,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损坏人体的机能。

4、清淡饮食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上以清补为主,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可以多吃一些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这提示我们,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药、莲子、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生津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等饮品;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尽量少吃生冷肥腻之物,确实想吃瓜果等生冷之品,适量即可。

下面推荐三款排湿养生汤,

能帮助健胃补脾、祛除湿邪

薏仁红豆汤

【材料】:薏仁、红豆各30克,红枣5枚,白糖1匙。

【做法】:薏仁、红豆加水2大碗小火慢煮1小时,加红枣、白糖煮30分钟至豆烂即可。

【功效】:清热健脾,利湿养肝。

五味枸杞饮

【材料】:醋炙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适量。

【做法】:五味子和剪碎的枸杞子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再入白糖,搅匀即可。

【功效】:滋肾阴、助肾阳,适用于“夏虚”之症,是养生补益的有效之剂。

丝瓜粥

【材料】:鲜丝瓜1条,粳米100克,白糖少许。

【做法】:将鲜丝瓜去皮和瓤,粳米放入锅内,鲜丝瓜切成2厘米长、1厘米厚的长条块,放入锅内加入清水,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熟成粥,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润肌肤。

5、艾灸调养

芒种节气常见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艾灸有助于健脾化湿改善症状,可选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悬灸时应全身放松,采用坐位或卧位。将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灸治2~3次。该操作可起到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作用。

如艾灸不便,也可采用按摩的方式。取舒适俯卧位,操作者两手拇指指腹放置在患者的脾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患处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作者:研究生协作组 朱春城


朱春城

主治中医师

医学硕士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四肢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颈肩腰腿痛等疾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