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文剧、宫斗剧的走红,大多是被内卷的我们累了

南周知道
+ 订阅

今日话题

字数:2700阅读时间:5min

宫斗剧《甄嬛传》争宠上位、心机用尽的剧情让人意犹未尽,《小舍得》带起的“鸡娃家长”争论仍沸沸扬扬,《你好,李焕英》隐含着对成功学的对抗。影视剧里流行的内卷文化,是内卷时代的情绪缩影,还是抗内卷的美好憧憬?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影视剧里内卷和抗内卷的拉扯。

(IC photo / 图)

近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黄平教授录制了在线课程《内卷文化十五讲》,试图从近30年来的大众流行文化和影视剧中梳理出“内卷”的脉络。其中一讲,他非常详细地分析了票房高达50多亿的贺岁片《你好,李焕英》所隐含的成功学和平庸的对抗。

这段时间热播剧《小舍得》将“内卷”和“鸡娃”等话题重新推上了风口,大众常常在各种影视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反省内卷常态和育儿观念的同时,也对影视剧中的内卷风潮有所感慨。

戏剧来源于生活,也常常放大生活中不被觉察的细节和观念,以更夸张和极致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直面自己不以为意的生活状态背后所信服的思想。那么《你好,李焕英》的温情路线与内卷成功学有什么关联呢?影视剧中的内卷和抗内卷的拉扯想带给观众什么样的启示?我们该如何对待内卷?

健康快乐还是出人头地?

《你好,李焕英》赚走了无数观众的眼泪,一个层面是女儿无以回报的至深母爱,一个层面是对大多数平凡的普通人人生的慰藉。整部影片在价值观上,是李焕英和王琴所代表的两种“幸福观”的博弈:是健康快乐更好,还是出人头地更好?

穿越回1981年的贾晓玲拼命想让自己妈妈李焕英开心,想让她过上王琴的生活。为什么呢?因为长大后的她深深感受到自己母亲在王琴面前一无是处的难堪,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不成器的自己。王琴的女儿考上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导演系,留在好莱坞月薪八万,而自己只考上了成人教育,还将伪造的文凭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贾晓玲一心认为王琴成功的关键在于嫁给了厂长的儿子沈光林,因此甘愿让自己从时空消失的方法,让母亲李焕英走上另外一条不同路。这里引出一个疑问:是否在标准成功学下的失败者是应该完全被抛弃而不配存活的?

然而影片进入高潮,同样穿越过去的母亲李焕英终究还是选择了原来的路,嫁给了平凡的锅炉工人。她重复说的话:“我的女儿,幸福快乐就好。”将成功学打入底端。对她来说,即使穿越回去重新选择,她依然选择原来的生活,生下一个在成功学标准下不成器的女儿,因为她这辈子确实如她自己所说,过得非常幸福。

李焕英用其至深的母爱跳出了成功学的标准,在她的观念里,即使女儿平庸不成器,但过得幸福快乐,就是她全部的心愿。为什么这种观念如此令人动容,且更能表达真挚的母爱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我们大多数人都被绑在成功学的体系和标准中,只有通过不断地内卷和竞争,才能收获大众所认同的幸福满足。

就像小舍得里没有快乐童年的颜子悠说的那句令人心疼的独白:我的妈妈爱的不是我,是那个考满分的我。他的妈妈田雨岚坚持“现在心疼孩子,将来就害了孩子”的教育理念,对孩子进行高压的填鸭式和攀比教育,在她的眼里,只有高分和多才多艺能带给孩子确切的幸福。而另一个佛系孩子妈妈南俪的转变,一张成绩单就够了。

当教育内卷的模式开启,班级里没有一个父母能逃离,最后连农村到大城市上学的学霸也在层层压力的裹挟下开始找老师补课,教育环境的层层施压,最终使家长们都将目标放在了孩子的成绩单上。

而《你好,李焕英》逃出了这个攀比和压迫的魔咒,贾晓玲成长为一个社会所认为的不成器的孩子,而在她妈妈眼里,她永远是个真诚善良乐观的幸福小孩。这让这部电影母爱的叙述更加动情,也让所有普通人找到了一种情感宣泄的出口:健康快乐可以比出人头地更重要。

(IC photo / 图)

影视剧的内卷文化

黄平教授在他的课程中提到,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爽文”、宫斗剧等大众文化形式,是内卷的疲惫情绪的一种反映。黄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同样是描写清宫生活的剧,上世纪90年代《还珠格格》的主人公是高度个体化的人,‘红尘作伴,潇潇洒洒’,大历史的政治风云、压抑严苛的宫廷生活仅仅是个体爱情的一个模糊背景。”

“到了《甄嬛传》中,皇帝是必须有的,我怎么才能变成皇帝最宠爱的女人?如果他不宠爱我了,我把他弄死,换一个皇帝,但她从来没想过说我们不要皇帝了。这部剧恰恰是复制了内卷这个单一环境下过密竞争的模式。网络玄幻小说也是这样,一级又一级地升级炼丹,‘败帝王、斗苍天、夺得皇位以成仙’,他从来没想过不修仙可不可以。”

黄平教授表示,当大众文化发展出宫斗剧的那一刻,基本就预示着个人的失败,大家发现这个系统是不可能被改变的,我们要当人上人,要往上爬。内卷环境里个人的应激形态是跟随着洪流,并且不断抢着走在更前面。就像内卷文化里精妙的比喻:电影院里第一排观众站起来了,后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

但第一排的人为何要站起来呢?黄平教授认为那个第一排的最先站起来的人,并不是想让自己更加优秀,而是想要打击别的竞争者。强烈的自我感觉产生出于这样的意识,即通过出人头地而有别于人。重要的是等级。事实上,人,确实仅仅享受使他显得出众的事。

在影视剧里,无疑需要一个可以制造内卷环境的等级制度和规则,深宫剧有后位妃制,现代伦理剧有公司职位等级、薪资高低或学业排名。可以说,在影视剧的描绘里,人类为了生存或效率,随时都在进行竞争和战斗。人的情况看似是这样,作为有时间意识的生物,人为未来的自我保存操心,而且想与众不同,想在人前显圣。这种观念融进了现在所有的影视剧中。由此《你好,李焕英》在重申普通人的珍贵的主调里,才更能引起观众的动容。

影视剧实际是内卷形态的一种缩影,他一方面以夸张的情节描绘内卷的形态和后果,一方面正是想借台词剧情唤醒人们对内卷环境的反省。个人和系统的关系通过影视剧人物的表现和情节放大,使人们更直观地看到被自己忽略的生活常态,而由此能更清晰地思考自我的需要和独特的价值追求,不仅仅被大环境推着走。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讲到,人不能只靠市场连接,也靠情感彼此连接,这是我们真实的人性,它在今天被资本的逻辑所压抑住了,但仍在我们内心深处,需要我们通过批判资本逻辑,把真实的人性挖掘出来。

影视剧就像一个局部的小世界,让你清晰地看到内卷的整个系统,能从系统思考层面看问题,而如此内卷的世界在人们面前就越简单,人们才能进行反思,能更容易从内卷的大军中清醒过来。因此,下一次当你从影视剧的内卷人群中看到你自己时,会思考一下内卷中的你到底需要什么,或许就是影视剧描绘内卷的最大价值。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