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归来的他们,在广州点燃红色之火|赤子丹心筑红图①

南方+

【编者按】

广州是全国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城市之一,是中国工人阶级产生最早的城市之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州亦是全国最大的侨乡都市之一,拥有数量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广州侨界涌现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杰出人物和忠诚朋友,在党的旗帜下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即日起,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与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推出“赤子丹心筑红图——华侨华人与红色广州”全媒体系列报道,生动展现100年来广州侨界各个时期的红色足迹。敬请垂注。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习近平

赤子丹心筑红图①丨从海外归来的他们,在广州点燃红色之火

点击视频,感悟海内外华侨华人的赤子丹心↑↑↑

中国人侨居海外,最早可以远溯到秦汉时期。直到清代1883年,《盛世危言》的作者、广东籍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才正式使用“华侨”一词。“两广总督”张之洞、“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一批“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在广州这片向海而兴的热土上广泛使用“华侨”“华人”二词,并将此群体推向了大众视野。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不仅拥有悠久的侨务历史,更拥有数量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

广州不仅拥有悠久的侨务历史,更拥有数量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

广州不仅拥有悠久的侨务历史,更拥有数量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

据统计,广州有海外华侨华人、归侨侨眷近400万人,其中市内归侨侨眷近160万人,海外华侨华人近240万人,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到海外奋斗创业,扬“广府”之美名于海外;他们纳万邦之新锐,把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工业技术带回家乡,以灼灼侨心报效祖国。

01

红色火种播撒华南大地

在广州市政府旁烦嚣的中心地段,鳞次栉比的楼房之间,隐藏着一座百年祠堂——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革命家、理论家杨匏安的旧居,也是广州党组织早期活动的重要场所。

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革命家、理论家杨匏安的旧居,也是广州党组织早期活动的重要场所。

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革命家、理论家杨匏安的旧居,也是广州党组织早期活动的重要场所。

时间拨回到1921年的春天,杨氏宗祠里书声琅琅,杨匏安正与他的族叔杨章甫在此开办“注音字母训练班”。以进步的文章、书刊作为注音教材,教唱《国际歌》,掩护党团组织活动,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

杨匏安出生在与澳门一水之隔的广东香山,青年时代曾就读于两广高等学堂附属雅安中学。1915年,杨匏安东渡日本求学期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16年,他从日本求学回国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的“播种者”,是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而他撰写的大量理论文章,正是在杨家祠完成的。

据史料记载,当时鼎鼎大名的“管东渠”(粤语“广东区”谐音,中共广东区委成立时使用的代号)群英荟萃,谭平山、周恩来、陈延年、邓颖超、张太雷、林伯渠等经常在此开会研究工作。

如陈独秀、李大钊、杨匏安、彭湃等在国外求学归来的早期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传遍华夏大地。

如陈独秀、李大钊、杨匏安、彭湃等在国外求学归来的早期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传遍华夏大地。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介绍,近代以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如陈独秀、李大钊、杨匏安、彭湃等在国外求学归来的早期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传遍华夏大地,才彻底改变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也让红色之火在华南大地生根发芽。

02

心系祖国奔赴抗日一线

1937年7月,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当抗战烽火燃遍神州大地之时,身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萦系祖国民族兴衰存亡。他们当中,有的尽己之力在异国他乡发起筹款,为抗战捐钱捐物;有的在国外学成归来,毅然奔赴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保家卫国。曾生,便是当中的一员。

曾生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笔从戎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工作。

曾生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笔从戎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工作。

曾生出生于广东一个普通的侨工家庭,幼年在香港读小学,1923年赴澳大利亚学习5年,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回国后,怀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志,考入中山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笔从戎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工作。在广州领导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在香港突破重重封锁营救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等在内的800多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进步人士,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战场上锤炼成威名赫赫的东江纵队司令员。

1938年冬,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企图将华南收入囊中。时任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开始组建南方敌后抗日武装,曾生主动请缨从香港回到东江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当时廖承志找到了我父亲和吴有恒布置任务,父亲说,现在要回到东江去打游击,我是客家人,之前也在东江地区进行过抗日宣传,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我去更合适。”曾生之子曾德平说。

从没当过兵打过仗的“书生”曾生,就这样带领从香港发动的百余名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和学生,回到家乡,担负起了在东江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使命,任总队长。面对游击总队刚成立时一无武器、二无军饷,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局面,曾生毅然决然说服母亲将家里仅存的田地卖了,以解燃眉之急。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曾生任司令员,在他的带领下,东江纵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

据统计,东江纵队在南粤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作战1400多次,歼敌9000余人,部队发展到1.1万人,武装民兵1.2万人,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华南敌后抗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个人到团体、从慷慨解囊捐资捐物支援抗战到踊跃回国参军参战奔赴前线,在民族危难之际,海外华人华侨心系故土,前赴后继,挺身而出。他们在党的旗帜下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制片】毕嘉琪

【采写/拍摄】李文轩

【执行编导】叶永康

【剪辑】何志豪 叶永康

【图片】部分资料画面由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提供

编辑 陈梅玉
校对 曾慧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