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乡回忆录②
“茫茫大海接蓝天,水下尽是养蚝田。”滔滔珠江奔流入海,在咸淡水的交汇地带,临海而作的沙井人开始了养蚝的探索,开创了我国古代人工养殖生蚝的先河。
从得天独厚的合澜海到前海、后海,一望无际的蚝田沿着深圳西海岸向东延伸,蕴含着沙井蚝从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化管理转型的势能。万顷蚝田映波涛,渔姑争唱打蚝歌,沙井率先开启了产业化的篇章。
珠江东岸潮起潮落,南粤大地春风送暖。当“三来一补”拉开帷幕,沙井紧握机遇、乘势而上,踏上工业化发展的新征程。“工业园区、生产车间如同雨后春笋般建了起来,十几年时间里,沙井几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沙井火热建设的发展情形,今年46岁的郭荣河历历在目。
大王山社区两新联合党支部书记 郭荣河
从18岁来到沙井壆岗的港资“三来一补”企业,到如今成为大王山社区两新联合党支部书记,郭荣河扎根沙井近30年,经历了加工贸易制造业的繁荣年代,也见证了新一轮产业升级浪潮的到来。
眼下,他正全心全意投身企业服务当中,呵护、扶持沙井产业转型的新锐力量。“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只有后浪推前浪的生生不息,才能创造新的更大的奇迹。”郭荣河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大王山社区两新联合党支部,已有易天自动化、玖润光电等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崭露头角,涌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沙井力量。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南海之滨,“三来一补”在南粤大地拉开帷幕,为产业转型中的沙井指明了方向。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锚定新航向的沙井,驶入制造业建设与发展的快车道。
1980年,香港企业实用电器制品厂有限公司(下称“实用公司”)到沙井镇壆岗村投资建厂,在优惠的奖励政策、充足的劳动资源、低廉的用地成本等种种利好加持下,实用公司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4年后,实用公司正式成立⻛扇⼚,随后又与美国雄狮公司合资成⽴了“实⽤雄狮刺绣⼚。
适逢实用公司的用工缺口,刚来沙井的郭荣河顺利被招录进厂,负责公司的人事和财务工作的他,更加真切地目睹了“三来一补”企业的迅速发展。“1984年我刚来的时候,公司只有不到2000人;到1988年,实用公司在沙井已有四个厂区,超过1万名员工,年营业额突破1亿美元。”郭荣河说。
“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为村经济建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当初一座座厂房就建在填起来的蚝塘上,最高的不过两三层,周围泥泞不堪,连条平整的路都没有。”郭荣河说,“不到十年的光景,壆岗就已厂房密布,村里的五个工业片区聚集近百家外贸加工厂。”
郭荣河回忆道,尽管厂房简陋、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沙井依然是港商投资的热土,“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除了传统的成本优势外,沙井的领导干部还经常主动上门,询问企业的诉求和建议,每当企业遇到困难或麻烦,他们都尽心尽力、不求回报地提供帮助。这种令人安心、暖心、有信心的发展环境,让沙井在当时的外商眼中更具吸引力。”他说,这种克己奉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党员精神始终温暖并激励着他,令他入党的决心愈发坚定。
1999年,郭荣河光荣入党,成为当时企业管理层中唯一的党员。21世纪初,实用公司被收购后,郭荣河投身对外贸易领域开始创业,但如今,他更看重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大王山社区两新联合党支部书记,为居民服务、为企业服务,将火红年代沙井党员们的公仆情怀、实干精神传承下去。
在加工贸易空前繁荣的时候,一些眼光长远的企业却陷入沉思。一边是民营经济的成长壮大,另一边是海外贸易市场遇冷,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挥动,转型已成为必然。
在上世纪90年代末,郭荣河发现,已经有少数率先完成资本积累的代工厂,开始谋求新的转变,探索以高新技术为方向,打造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其中不乏有许多民营企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1996年,深圳公布《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提出向着 “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区域制造业生产基地”的目标前进;2012年,《宝安区关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1+5”政策文件出台,明确将“三来一补”企业列入淘汰目标。
在此背景下,沙井开始“腾笼换鸟”。一方面,对老旧工业园区进行整治提升,通过载体升级、空间拓展实现“筑巢引凤;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助力本土企业提升能级外,吸引更多创新资源、优质产业向沙井聚集。
“十三五”以来,沙井的发展劲头越来越足,全至科技、锦胜财富等一批产业园建成投产;斯派克、仪电电子等一批产业项目相继落地;镭神智能、大族数控等一批好企业陆续落户。
“工业立街的沙井家底雄厚,产业链条完善,是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据统计,2020年沙井的企业数量达2.7万家,有“四上”企业963家、国高企业651家、五类百强企业40家;拥有立讯精密、信维通信等上市企业5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80家。2020年沙井经济保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工业投资以及技术改造贡献率为全区第一。
浩荡珠江,奔流不息。进入黄金发展期,沙井正以崭新的奋斗姿态,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步履铿锵:
——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积极推进海洋新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加快超算服务器、SIP产业基地等产业项目建设,大力推广“5G+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应用,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相关阅读:
【记者】胡百卉
【摄影】何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