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2米长的铜凿剪纸作品,从采风、创作、描稿到敲凿成型,至少要花费3年的时间。这对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项目(广东剪纸)代表性剪纸传承人饶宝莲来说,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自少年时期来到佛山,一次偶然的比赛让饶宝莲与剪纸的缘分拉开序幕,“剪纸为我带来了太多快乐,能够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看见,是我今后的目标。”
20多年来,她荣誉等身,陆续拿到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等众多奖项。2009年,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剪纸传承人陈永才师傅的指导下,饶宝莲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功创造了新金铜凿剪纸技艺,成功让匿迹30多年的佛山铜凿剪纸重现。
“每个作品都凝结了创作者的心血,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饶宝莲说。
南方+:您与佛山剪纸是如何结缘的?
饶宝莲:我一开始学习的是绘画,梦想做一个油画家。刚来佛山时,就在一所学校里教授所有班级的美术课。因一次偶然的比赛,我基于绘画天赋做了人生中第一幅剪纸作品《水中倒影》,荣获美术类一等奖。
500元的奖励、与画院画家的同台,给当时的我带来了极大的荣耀与鼓励。这给了我继续学习剪纸的信心,也让我对剪纸这门技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不久后,我就进入了佛山民间工艺社学习剪纸并尝试开创自己的培训班。
当我踏进佛山民间艺术社,看到大师们将线条刻画得如此纤细和漂亮,我对佛山剪纸更加痴迷。
南方+:铜凿剪纸在佛山消失多年,您是怎么想到复原它?有什么难度?
饶宝莲:起初学习剪纸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铜凿剪纸,更没想到如何发扬和传承。2009年是我的艺术生涯的转折点,那一年我正式拜入了陈永才师父的门下。当时,我还不知道师父陈永才是铜凿剪纸的非遗传承人。而铜凿剪纸,我是一次在上海召开全国工艺美术年会上,从一位北京专家的口中得知。
上海之行让我感触很深,在得知师父陈永才是这门手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后,我决心一定要复活和发扬这项非遗。然而这条道路是艰难的。
铜凿剪纸是佛山剪纸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品种,它不是用刀刻成,而是在铜箔上用类似圆珠笔状的小钢凿,辅以木槌敲凿小钢凿,一下一下地敲凿出点点的小圆珠连成线条再由线条构成图案。这种以凿代笔、以敲代画的方法,在国内外均未见。
当时,我拿着师父陈永才保存下来、只有巴掌大小的铜凿剪纸来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师父的帮助下,终于创作出新品,让失传30多年的铜凿剪纸重现“江湖”。同时,我还带着铜凿剪纸参加了2010年的深圳文博会。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老一辈的艺人告诉师父,我并没有成功复活当时的铜凿剪,首先是缺少一种金碧辉煌的效果,再者作品很容易氧化,同时还太厚不能卷起来,否则摊平后会出现裂缝。
为了能找出这样材质的铜箔片,我只要听到哪个地方有关于铜箔的消息,就立马跑到当地去找。然而,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发现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后来,我想能否在作品上镀金,然后两面敲打,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突发奇想之下,没想到金碧辉煌的效果真的出来了。
南方+:您有遇到过作品被侵权的情况吗?
饶宝莲:有过。有一次我正在看朋友圈,偶然看到一个以前认识的美术老师发的朋友圈。这位老师用我的剪纸作为比赛作品,我立马截图与之沟通。
平日里,剪纸作品难免遇到侵权现象。我鼓励创作者在我的作品之上找到灵感,继续创新,但抄袭不仅是对原创者的不尊重,也不利于作品的广泛传播。
南方+:您认为,版权对原创者意味着什么?
饶宝莲:版权对我来说,是个定心丸。作品进行版权登记之后,就不用再担心别人抄袭,可以说自己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样的保护是原创艺术家的春天。
当前,佛山对版权保护的力度非常大的,整个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铜凿剪纸成本较高、敲凿技术难度较大、制作时间较长,花费大量心血做出来的作品得到保护和尊重,也能够激发我们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活力。
【南方日报记者】王蓓蓓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