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网络安全卫士”自居的美国,最近又陷“监听”旋涡。丹麦媒体爆料,丹麦情报部门2015年完成的一项内部调查发现,2012年至2014年间,美国国安局利用与丹麦情报部门的合作关系,借助在丹麦的互联网设施,监听德国、瑞典、挪威、法国的高级官员。
这是继“棱镜门”“维基解密”后,美国再次站在“监听”风暴的风口浪尖。美国为何如此热衷“监听”?专家表示,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霸权心理,那就是要求美国拥有绝对的掌控权、绝对的安全。但从以往经验来看,此次“监听”事件最终也将不了了之。
这是2016年11月17日在德国柏林拍摄的德国国旗、美国国旗和欧盟旗帜(从左至右)。新华社发
监听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丹麦广播公司5月30日报道,丹麦情报部门2015年完成的一项内部调查发现,2012年至2014年间,美国国安局利用与丹麦情报部门的合作关系,借助该国互联网设施,监听包括默克尔在内的德国、瑞典、挪威、法国高级官员。
5月31日,默克尔与马克龙通过视频方式出席第22次德法部长理事会,并在会后的记者会上组团向美国“讨说法”。马克龙强调,盟友之间互相监控“不可接受”,在欧洲伙伴之间更是如此,欧美关系必须建立在互信基础上。他要求美国和丹麦提供所有相关信息,并以“完全诚实”的态度澄清此事。
这张2014年5月19日在德国哈雷拍摄的照片显示,德国总理默克尔头像旁边的竞选口号“一起在欧洲获得成功”被涂改成“国家安全局在欧洲获得成功”。新华社发
瑞典首相勒文6月1日表示,必须彻查美国情报部门通过丹麦可能对欧洲盟国进行监听的严重事件,据瑞典电视台报道,勒文当天在布鲁塞尔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说,“如果(监听事件)属实,对盟国的监听当然是很严重的事情。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彻查此事。”
勒文还说,瑞典国防大臣胡尔特奎斯特已就此事与丹麦和挪威官员进行了沟通,并就该事件是否已发生,哪些人受到了监听以及他们如何被监听等问题展开调查。
对于盟友们的质疑,美国白宫却在“和稀泥”。6月1日,白宫副新闻秘书让·皮埃尔回应,2014年美国对海外监听方式进行了全面审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了一项总统指令,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在监听方面的做法。“我们将与欧洲盟友和伙伴合作,通过适当的国家安全渠道解决任何问题。”
对于白宫的解释,国际上并不买账。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6月1日参加一档直播节目时指出,这次被曝光的监听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北约成员国被美国窃听的情况,“真相比现在媒体报道的要糟糕得多”。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资料图片
美国监听历史回溯
事实上,这不是美国第一次陷入“监听”风波。早在2013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 (CIA)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向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提供机密文件,揭发了美国情报局监视外国政要电话、窃取普通用户信息的行径。
斯诺登爆料,美国2007年实行一项名为“棱镜”的监听计划,微软、苹果、谷歌等9家互联网巨头参与其中。6年间,无数美国公民的通话记录、聊天记录、照片等私人信息遭到窃取。其中,默克尔也是“棱镜”计划的窃听对象。
在国际上对美国监控计划出现越来越多质疑声之际,美国政府2013年7月31日被迫主动解密了与斯诺登泄露的“棱镜”网络监控计划及电话监听计划这两大秘密情报监控项目相关的三份文件。
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爱德华·斯诺登。资料图片
2015年6月,“维基解密”爆料称,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德国经济、财政和农业等部门就进入了美国的监听范围。在2006到2012年期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萨科齐以及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都遭到美国情报人员的窃听。
2020年2月11日,英国《卫报》报道,瑞士政府下令对一家位于楚格市的全球加密机公司进行调查。此前,这家公司被曝出遭美国和西德情报部门控制长达数十年。该公司自二战以来就长期与美国国防部合作,是全球加密设备技术的主导者。
《华盛顿邮报》通过情报机构的内部行动记录得知,该公司销售的产品中被植入了加密漏洞,这使得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德国联邦情报局(BND)能够窃听他们的对手和盟友,同时从中获利数百万美元。
吊诡的是,美国监听范围或不止国际政界。2017年3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前任总统奥巴马曾在大选前夕下令情报机构监听特朗普大厦。奥巴马的发言人随后对此予以否认。3月20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也否认了这一指控,称目前“没有信息”支持特朗普的说法。
特朗普(左)与奥巴马(右)。资料图片
不过,两天后的3月2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德温·努涅斯在国会举行记者会指出,2016年大选后至2017年特朗普就职前,美情报机构经司法授权在监听外国官员的通信时,连带搜集到特朗普团队成员的信息,而特朗普本人的通信也“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被截取。
欧洲或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曾经指出,“不要期待一个监听超级大国会做出有尊严和让人尊重的行为。规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规则。”
多次被爆出监听事件,广受国际舆论谴责,为何美国还如此热衷于“监听”?
“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霸权心理,那就是要求美国拥有绝对的掌控权、绝对的安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表示,在这种心理和实用主义的支配下,美国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监听,就抑制不住监听的冲动。但对于外界包括欧洲盟友来说,他们对于美国监听行为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不会觉得意外。
令人疑惑的是,尽管每次监听事件暴露后,国际舆论都反响强烈,但后续均无改观。袁征介绍,对于美国的监听事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约束力相当有限,只能在道德层面进行谴责;被监听一方又没有防范能力,“监听门”只能不了了之。
袁征说,对于这些欧洲盟友领导人来说,被监听一点也不意外,也无可奈何,只能接受这个事实。但“盖子”揭开后,对于国际和国内民众,他们都十分尴尬,只能公开表态,表示愤慨和反对。
这是2021年5月1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拍摄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右)和丹麦外交大臣科弗德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丹麦媒体曝光后,目前在俄罗斯寻求政治庇护的斯诺登指责拜登亦“与此次丑闻有着紧密的联系”。“棱镜门”事件发生时,拜登任美国副总统。
再有两周,G7峰会就要召开,拜登也将在期间完成任内对欧洲的首次访问。该峰会还被认为是跨大西洋合作的关键时刻。“拜登已经准备好在不久后的欧洲之行中回答这个问题了。”斯诺登在推特上写道。“监听”风暴是否会对峰会召开及美欧关系产生影响?
“‘监听’事件对G7峰会最多是产生一点涟漪,连风浪都不算。”袁征表示,拜登最多会在峰会召开之前,给欧洲一个说法,进行安抚和解释,不会对峰会的召开产生大的冲击。在此次峰会讨论议题上,拜登下足了功夫,欧洲对民主党和拜登抱有很高的期望。
美国总统拜登。新华社发
袁征认为,除了表示愤慨之外,欧洲应该不会在监听问题上采取进一步行动。现有的国际体系是美欧共同构建的,当下,美欧之间维持现有国际秩序、维护既得利益是更重要的任务,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很可能还会强调团结。
“和这些重大问题相比,‘监听’问题不值一提。”袁征说。
【记者】赵晓娜
【策划】彭奕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