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专业⑫|深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新推“小类招生”,选心仪专业更心安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这几天,深圳大学又火了。

在“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深大24个学科上榜,上榜数位列中国内地高校25位,领跑地方高校

近年来,在世界四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中,深大保持着快速上升的势头,2020年平均排位内地高校前30位。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科学/生态学等9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跑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深大速度”。

深大的快速发展引来广泛关注,今年深大招生会有哪些新招?

“应对新高考,深大今年不同于其他高校,我们推出‘小类招生’(专业组以学院/专业为单位),希望能增加考生选择专业的确定性,帮助学校招到更适合的学生。”日前,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剖析深大招生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最新动作。

金牌专业⑫|深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新推“小类招生”,选心仪专业更心安

小类招生:

帮助考生“锁定”感兴趣专业

南方+:今年是新高考首年,考生填报志愿以院校为导向转变为以专业或专业组为导向,深大有什么新举措?

李清泉:新高考带来新变化。为此深大邀请了专家和中学校长一起研讨,总体来看,面对高考招生录取的新规则,家长和学生普遍比较迷茫,“心里也没底”。在这种普遍焦虑的情绪下,深大在招生录取环节能做点什么,给志愿填报更多确定性?

一些学校采用“大类招生”(跨学院大类),例如全校专业切为社科、人文、理工等几大类,学生报考时不知道自己具体读什么专业,可能会带来更多焦虑感和不确定性。

深大决定反其道行之,采用小专业组“小类招生”(以学院/专业为单位设置专业组),帮助考生“锁定”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经济类和管理类不合并,各自形成小专业组招生;又如计算机、建筑、土木等专业不“打包”在理工类,方便学生从填报的环节就明确自己的方向,从而更加安心。

南方+:“小类招生”与按各个专业招生有什么区别?

李清泉:深大共有100个本科专业,分为40个“小类”(专业组),其中物理类29个、历史类11个,还是进行了适度的分类调整。我们希望淡化专业,突出分类培养,但“类”的划分又相对明确,给考生填报志愿增加确定性。

给学生带来了好处,其实给学校也带来挑战。

在新高考按照专业或专业组填报志愿的背景下,学生和家长不再是一味追求学校招牌,此时,选择一个适合专业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这就可能带来招生专业组两极分化,一些热门专业组分数线会冲上新高,而另一些专业由于社会需求低、办学质量差等原因,录取分数线预计下滑幅度很大。但我认为,学校牺牲分数线这些“虚的”,给学生带来多一点“实的”,十分值得。

我也希望借这次招生实战,用市场机制推动专业优化调整,给一些专业形成办学压力,刺激专业建设发展。

南方+:考生家长常常会问,什么样的专业是好的,您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李清泉:坦率讲,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分两个角度看。

首先专业没有好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例如考古专业很多人担心就业前景,但对一个喜爱历史,好奇敦煌艺术、三星堆遗址的学生来说,考古就是他最好的选择;如果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建议先学习数学等基础性的专业,奠定学生未来的发展基础。

另一方面,从大学办学角度来说,学校都有优势专业,选择大学时也要瞄准它的优势专业,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例如深大的优势学科专业有计算机、信息光电、建筑土木、传媒、管理、金融科技等。

交叉学科:

信息技术引领带动多学科发展

南方+:不同的招生思路,会使得深大与其他兄弟院校形成差异化竞争。

李清泉:没错。这些年深大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我们以前为了吸引高分考生报考,设置了“拔尖创新人才”培优计划等举措。但追求高分考生并不是深大唯一的愿望,学校发展到新阶段,希望通过“小类招生”等举措,招到对具体某个专业感兴趣、也适合深大的学生。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深大的优势专业与广东领头高校在招生质量上旗鼓相当。

总的来说,今年应对新高考,深大的招生理念和办法都有许多变化。

在招生规模上有调整,今年深大计划本科招生7050人,比去年增加300个省外招生名额,广东省内5348个招生计划与去年基本持平,希望以此推进深大生源结构多元化。今年深大新校区二期投入使用,学校建筑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了1万床位,可以说现在深大的生活条件国内一流。

在专业提升上,深大会对一些专业进行优化升级。例如物流管理专业我们计划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都要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我们推行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在学校“十四五”规划中得以确定,未来将成为发展重点。

南方+:交叉学科具体有哪些方向?

李清泉:学校明确学科建设从打造“高原”向打造“高峰”转型,培养要主动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协同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一流人才。

我们提出以信息技术引领带动多学科交叉发展。例如城市规划+城市大数据、外语+机器翻译、法律+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利用深圳雄厚的信息产业基础,带动深大一个又一个的交叉学科新增长点。交叉学科发展起来了,势必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深大担当:

积极筹划在香港设立深大校区

南方+:经常有深大学生开玩笑说,学校比自己努力。“深大速度”取得好成绩的背后,是找准了什么关键点?

李清泉:深大是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深大速度”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和深圳这座城市的腾飞。我认为,办大学、办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坚守初心,深大的初心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同时把与深圳这座城市的联系作为根和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南方+:例如您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筹划在香港设立深大校区,也是基于这样的初心

李清泉:是的,我们一直认为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要“双向流动”赢得“双赢”,现在筹划香港校区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深大是内地距离香港最近的综合性大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深大有200多名港籍学生就读,还有超过1万名深大校友在香港工作,香港校区的建设,将有力推动深港高等教育双向交流和互动,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闯出一条新路”,这也体现了我们深大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南方+:今年是在深大工作的第9年,您自己的初心又是什么?

李清泉:我在深大工作最深的体会是,没有任何两所完全一样的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就要求不能照搬其他高校的经验和办学模式,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根据学校类型、发展阶段、所处环境、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探索自己的办学特色,推动其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进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想这就是我自己的初心。

建校以来,深大在内地第一个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第一个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第一个实行奖学金制度,第一个实行大规模勤工助学制度,率先实行学分制度,率先探索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以改革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实施“没有综合改革方案”的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2.0版本,主动放弃事业编制,实行预聘-长聘制改革,许多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最近,我们还计划举办首个长聘教授聘任仪式,专门为100教授和30副教授办一场仪式感满满的活动,感谢他们为深大的付出。

所以我想,深大就是这样一所有朝气、有韧性、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大学,因而才能带动30万校友中80%扎根特区,形成了以深大为主体的环校创新创业生态圈,为国家现代化和深圳特区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深大学子也因此,有更广阔的平台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中去。

“金牌专业”怎么选?认准南方+

2021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成教育强国,并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今年也是广东实施新高考的第一年,填报志愿以院校为导向转变为以专业或专业组为导向,更加强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广东有哪些优质专业?填报哪些专业更有前景?社会评价怎么样?随着新高考改革,考生、家长了解专业的需求旺盛,这也成为社会关切的话题。

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开展“金牌专业”全媒体报道活动,以展示广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经验,为考生、家长提供一扇了解优质专业的“窗口”,敬请垂注。

海报2

【记者】姚瑶 吴少敏

【摄影/摄像】张冠军

【剪辑】罗斌豪 实习生 陈雅靖

【海报设计】潘洁

【出品】广东教育发布厅

【支持】深圳大学

编辑 李卓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