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革命人物】刘福: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流尽最后一滴血

韶关发布
+ 订阅

刘福,1890年出生于韶关东河坝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3月牺牲。刘福一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收入微薄,难以养家糊口。他父亲常去给地主、资本家打短工,以弥补家中的开支。虽然家庭贫穷,刘福家里还是送刘福读了三年私塾,他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写得一手工整流利的毛笔字。12岁起,刘福就上山打柴、割草,帮补家庭,减轻父母的负担。稍微长大一点,刘福又跟人学烧砖瓦,烧砖瓦是一项很累的体力活,但是刘福不畏艰难,经过年复一年的学习和实践,终于学会了烧砖瓦,自己也成长为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旧社会艰难的处境使刘福形成一种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性格,内心深处渴望摆脱压迫和剥削。

1924年,阮啸仙、谭平山等人率领广东工农团军开赴韶关,发动群众支持北伐,宣传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犁头会,简称农会)。工农团军在韶期间组织起曲江县翻溪桥和腊石坝两个村农会,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冲进广大农民的心扉。刘福的家和翻溪桥村离得很近,他在亲眼见到和自己一样的劳苦农民组织起自己的农会,向地主豪绅作斗争,可以扬眉吐气、光明正大地立足于世,深受震动和启发,决心向他们学习。一天,刘福去翻溪桥村观摩农会情况时,结识了叶凤标(早期共产党员),叶凤标实事求是地向刘福作了简要介绍,这是刘福生平第一次接受到生动而深刻的阶级教育,如醍醐灌顶般惊醒了刘福。从此,刘福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发动东河坝的农民兄弟开展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刘福向村农会的执行委员叶凤章汇报情况,请求派人协助成立东河坝农会。

叶凤章大力支持刘福的自觉革命行动,1925年春,东河坝农会在刘福等人的发动和叶凤章的协助下成立了,会员有700多人,刘福被选为执行委员。刘福在组织东河坝农会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考验,他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深得会员们的信任和拥护。东河坝农会成立后,刘福随叶凤章、叶发青、叶凤标等人分别到莲花、府管、田螺冲、下陂、黄金村等地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各村的农会,为东厢(一区)各村树起犁头大旗出力,为第一区农会的成立流汗,培养了一大批农运积极分子。但由于农民运动在当地刚兴起,缺乏经验,一些不法分子乘机混进并腐蚀农会,结果,第一区农会的领导权落到了叶国棠等一帮地主豪绅的手里,他们凭着手中的权力,大量吸收地主豪绅加入农会,改变农会的性质和农民运动的方向。刘福等一批穷苦出身的农会干部十分愤慨,他坚定地站在叶凤章为首的革命派一边,和地主豪绅展开坚决斗争。1925年11月20日,曲江县农民协会成立,叶国棠等反动地主豪绅被选为执行委员。

1926年六七月间,省农会派彭湃、周其鉴、蔡如平到曲江,撤销叶国棠等土豪劣绅的职务,改组各级农会,曲江农会一扫之前的阴霾,变得风清气正。叶凤章被选为县农会的常务委员并任县农军大队长,第一区农民协会由刘福、叶凤标、叶发青、叶凤阳等人任执行委员,第一区的农军中队长由刘福接任。1926年夏,因刘福在农民运动中表现积极,叶凤章、叶凤标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冬,为培训北江各县农军的骨干,经省农会批准,省农会北江办事处决定在韶关举办北江农军学校。党组织调刘福、邓其森分别任司务长和司号员。刘福既管钱粮又负责采购,还负责管理后勤工作人员。刘福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满腔热情,把繁琐的后勤工作料理得井井有条,深受学校领导朱云卿和教职员工、学员的好评。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四一五”反共“清党”事件先后发生,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被大肆屠杀。中共广东区委、省农会依据这一形势的变化,派罗绮园、周其鉴等人到韶关,组织广东北江工农自卫军随国民党左派陈嘉佑部北上武汉讨蒋。刘福和农军学校第二期的师生在朱云卿的带领下,先从韶关撤至南雄,然后再从南雄出发步行到湖南郴州,编入北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部。刘福被编在军需处任司务长,与曲江的林永福、林永招、丘皆棠等人负责全军的后勤供给工作。刘福集中精力、尽心尽责、努力工作,把后勤工作完成得很好。北江工农自卫军在湖南郴州进行短暂停留,几天后,继续前进。不久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北江工农自卫军北上受阻。滞留湖南期间,北江工农自卫军听说仁化当地地主豪绅乘机反扑,迫害农军家属,部分农军南返反击。刘福跟随梁展如、叶凤章率领部分农军南返,攻下仁化县城,释放了大批农友。不久,刘福他们先后回到曲江进行隐蔽活动。1927年12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来到韶关,驻扎在犁市当铺。一天晚上,朱德等人来到东河坝刘福家中了解农运情况。刘福找来了市内和近郊的党员和农运骨干叶凤章、叶发青、叶凤标、孙靖、邓其森等人一起和朱德见面。朱德听取了叶凤章关于曲江等地农民运动和目前党组织的状况汇报。朱德鼓励刘福等人不要被一时的白色恐怖所吓倒,要依靠工农群众组织起来再干,刘福等人听了朱德的教诲后深受鼓舞。朱德等人在刘福家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临走时留下一个藤箧(这是朱德在韶关留下的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现保存于韶关市博物馆)。在朱德的鼓励下,叶凤章、刘福等人又恢复了第一区的农民运动。  

朱德留下的藤箧。

1928年秋,中共曲江县委改组,刘福被选为常务委员。他不辜负党的委托,认真工作,很快恢复各支部活动,并发展了新党员,曲江县的党组织得到普遍地发展,环城各区大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取得显著工作成效。1929年10月,共青团北江特派员陈策在韶关被捕后叛变。陈策出卖了当时曲江县委负责人一夫(叶锡康,惠阳县人)和韶城的党组织,招致一夫被捕并在韶关被杀害,韶城的党组织也受到严重破坏。陈策的叛变对曲江县党、团组织的安全危害十分大,而且陈策又认识刘福和县委其他成员,形势十分严峻。刘福知晓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绝不能等闲视之、坐以待毙,只有采取果断的应急措施才能挽救党的组织,才能使其他党员免遭敌手。为此,刘福不顾个人安危,利用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及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一步未离韶城,跟敌人“捉迷藏”,今天入府管、过黄岗,明天进芙蓉、走白芒,后天去莲花、到大塘,一天变换一个地点,白天在东边,晚上在西边,坚持秘密活动,及时布置各区党组织停止活动,断绝横向联系,分散隐蔽。敌人摸不清他的行踪,处处扑空。由于刘福及时传递消息,措施得力,全县党组织除韶城支部解体外,其他均安全保存下来。刘福在这次县委被破坏的重大事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久,中共曲江县委恢复。

1930年冬至1931年3月,原北江特委书记李一鸣、省委派来协助指导韶关工作的王佐才分别在香港、韶关被捕叛变,使曲江县委和党组织又一次遭受严重损失。李一鸣亲自带领国民党宪警到曲江抓捕了17名中共党员。敌人还继续到处追捕刘福,但刘福一次次惊险地躲过敌人的追捕。为恢复曲江党组织,刘福不畏艰险,坚持斗争,始终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为便于隐蔽和利于斗争,刘福约了几个可靠的人重操旧业,选择一处人迹罕至的僻静山沟办起一间砖瓦窑。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刘福的行踪被国民党反动派知晓。一天,刘福从砖瓦窑回家吃中午饭,刚踏进门槛就被几个埋伏在他家的国民党军警抓捕。刘福被抓进曲江县警察局,受尽各种酷刑。但刘福坚决不向反动势力妥协,他愤怒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大声斥责出卖他的叛徒。敌人无计可施,当天下午就在韶关北门外将他杀害。刘福牺牲时年仅42岁。刘福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人民的解放、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的崇高品德永远为后人缅怀和学习。

资料来源:《韶关革命人物》 通讯员 邵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