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987口述史工程”新展开幕,讲述有温度的美术史

南方+ 记者

5月31日,“有温度的美术史——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选展(四)”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D栋二楼平台开展。“有温度的美术史”是基于“987口述史工程”的校内常设展览,选展以“有温度的美术史”为名,注重对艺术家艺术理念及生命记忆的史料发现,以音视频、口述文本、作品、年表等内容综合呈现广州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家的口述信息。

海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选展甄选吴华先、鸥洋、廖慧兰、李征、曾松龄与马高骧6位艺术家的口述内容,时间70余年,其中既留存了各位艺术家早年求学、寻艺的独家记忆,也涉及广州美术学院、美院附中等艺术机构的发展历程,更收录了各位艺术家在设计、油画、版画、雕塑与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深耕多年的技巧与心得。

鸥洋、杨之光,激扬文字,中国画,1973年

鸥洋、杨之光,激扬文字,中国画,1973年

曾松龄,松涛水库庆典 ,油画,1959年。

曾松龄,松涛水库庆典 ,油画,1959年。

此次参展的83岁女艺术家廖慧兰是出自广州美术学院的著名雕塑家。在口述访谈中,她讲述了自己走上艺术道路的缘起、艺术历程以及艺术创作观念等内容。在兴趣的带领下,廖慧兰考取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中。开学典礼上,当时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胡一川动情的演讲,廖慧兰依然记忆犹新。“我很喜欢胡一川院长,他很有一种动员的能力,而且充满了感情,他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记得。”胡一川院长曾说过“伟大的国家就应该有伟大的画家”,这让廖慧兰意识到,原来个人兴趣还能跟国家命运连起来。

雕塑家廖慧兰在创作中。

雕塑家廖慧兰在创作中。

廖慧兰雕塑作品,乡村放映员。

廖慧兰雕塑作品,乡村放映员。

“在附中的年代,每一个学期都有很多讲座。中央美院的人来了开讲座;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人来了开讲座;俄罗斯的人来了也开讲座。”“那时候经常有音乐会,钢琴家来了,提琴家来了,歌唱家来了,每个周末都有舞会。那个时候气氛真的很好,艺术气氛非常浓附中培养了一代人、几代人。这种状况再回想起来很温暖温馨。”曾松龄动情地说。从上世纪50年代中南美专附中(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前身)时期培育的艺术激情和职业热情,滋养着老一辈艺术家日后的人生历程,令他们难以忘怀。

据“987口述史”项目组介绍,“有温度的美术史”选展随“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的项目进展而定期更新,本次选展(四)将持续至今年7月。

【记者】杨逸

【通讯员】许珍 江粤军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 张茵
校对 刘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