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期间,
为孩子挑选购买玩具和文具
是很多家长的“常规操作”。
为持续规范我市儿童消费市场,
切实维护儿童身心健康,
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
开展了儿童玩具和学生文具产品专项整治。
行动档案|重点产品
“史莱姆”水晶泥(“假水”玩具)、新型解压玩具、磁性玩具、弹射玩具等有危险玩具,胶粘类、塑料类、书写类等“高颜值”文具,以及风险水平较高的磁铁笔等带娱乐功能的文具等。
图|“假水”玩具
图|磁性玩具
图|蓄能弹射玩具
检查项目|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否有中文标示的厂名、厂址、执行标准,是否有产品合格证,CCC标志使用是否符合要求等。
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市共检查生产销售企业470家,开展行政指导、行政约谈6次,对11家生产、销售无厂名、厂址、无CCC认证标志产品企业予以责令改正,涉及产品137件。
此外,市市场监管局还对我市生产的颜料、圆珠笔、荧光笔、橡皮、修正液、卷笔刀、图书等儿童玩具和学生文具及类似品开展抽检,第二季度共抽检109批次,其中儿童玩具83批次,文具及类似品26批次。
目前,儿童玩具已全部完检,发现不合格批次2批;文具及类似品目前完检9批次,暂无发现不合格产品。
对监督抽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市市场监管局将严格落实后处理措施,严禁企业出厂销售,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将依法进行查处。
儿童玩具和学生文具潜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部分儿童玩具可能存在无厂名厂址、无合格证明、未经强制性认证等情况,胶粘类、塑料类、书写类等“高颜值”文具可能涉及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增塑剂、可迁移元素超标等社会密切关注突出问题,风险水平较高的磁铁笔等带娱乐功能的文具可能会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近日,
市场监管总局提醒:
磁性玩具产品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原文链接
家长注意了!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磁性玩具质量安全风险警示
家长朋友为孩子们选购时
可别忘了里边的安全隐患哦~
下面这份选购指南
快来一起get吧
一、儿童玩具
1、不买“三无”产品
选购产品外包装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厂址、执行标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及材质主要成分、明显位置有警示语的正规厂家生产的玩具。尽量通过大型商场和信誉良好的商家选购玩具,并妥善保留所购玩具的相关凭证。
2、看“CCC”认证标志
国家自2006年3月1日起对塑胶玩具、金属玩具、弹射玩具、娃娃玩具、电玩具、童车等6类玩具产品实施“3C”强制性产品认证。玩具产品包装、标识上应有“CCC”认证标志。
3、注意玩具标识的使用年龄和安全标识
家长们应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选购合适玩具。
如对于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及其可拆卸部件均不应是小零件。玩具中的小零件对三岁以下儿童存在摄入或吸入窒息的危险。
如“巴克球”,适用年龄为14岁以上。而近年,有不少幼儿因误吞“巴克球”造成伤害的案例。“巴克球”具有很强的磁力,进入人体后,可能会穿过人体组织吸附在一起,造成消化道穿孔或堵塞,引起安全隐患。
4、闻气味
由于儿童身体发育还不完全,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涂料、产品原料等散发出的不良气味较容易危及儿童身体健康。尽量不要购买带有香味的玩具。因为这类玩具可能存在着苯、甲苯等芳香族化合物,儿童一旦吸入过多的香味将不利于身体健康。
5、看颜色
那些涂有鲜艳色彩的玩具,看起来很漂亮,但其使用的涂料可能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如铅、镉等,选购这类玩具时,尽量不要购买表面含漆膜的木质玩具,避免儿童啃、咬玩具时吸入有害物质。
6、看外观
检查玩具的部件是否牢固,尤其对三岁以下小孩是否存在误吞风险;是否存在锐利边缘和尖端、危险夹缝,是否存在割伤或刺伤、夹伤儿童的风险。
如能发射牙签、钢珠、箭等危险的弹射物弹射玩具,高速发射的尖锐飞行物会射伤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如选购玩具车或童车等带传动机构(齿轮传动、链条传动)的玩具时,建议选择传动机构遮蔽在外壳里面的类型,之间不要有缝隙,这样可以防止儿童的手探入夹伤。
如购买毛绒玩具前需认真检查,避免毛绒玩具的填充料中含有金属物或断针等杂质,这些会对儿童构成潜在的危险。
二、学生文具
PART-1
建议在选购学生文具时,首先要在正规商场、超市、文具店购买。
PART-2
不要购买“三无”产品,选购前应检查是否带有完整标签信息,如:产品名称、执行标准、生产企业及地址、产品相关的警示说明等。
PART-3
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适合的学生文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智力发育、身体发育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合适的学生文具是儿童学习的好帮手。
PART-4
购买时不要买过于花哨和功能复杂的学生用品,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PART-5
尽量选购安全环保的文具产品,具有可触及边缘、边角、分模线的产品,应注意是否存在锐利毛边、尖端或溢边,以免伤害孩子。
PART-6
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在使用文具后要勤洗手,不“咬笔”,不玩有锐利尖端、边缘的文具。
来源:广东市场监管、东莞市场监管、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整理:东莞市场监管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