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悦
眼神迷离、头发蓬松,手提大容量瓶装水和几个馒头......
最近,北京大学韦东奕因“质朴形象”意外走红。有人质疑韦东奕外貌,甚至冠以“北大最丑数学老师”噱头;也有人因其学术成绩把他称为“韦神”。
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满分、金牌第一名;保研北大后8年完成本硕博全部课程;创立“韦东奕不等式”“韦方法”......韦东奕被称为“似陈景润”“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北大数学系)中的“首席扫地僧”。
2008年,韦东奕获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来源:齐鲁晚报
事迹传出后,不难看到这样的高赞评论,“天才的模样凡人绝无法理解”,似乎天才做出和普通人一样的举动后就不那么特别了,他们是擅长某个领域的“痴人”的同时,也应该是缺乏某种能力的“怪人”。从品评外貌一个极端,滑向刻板印象另一个极端。“当数学家犯了常识性错误时(比如走路撞墙、洗衣服用味精),人们给予的往往是表扬而不是批评……”从张九庆《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相关描述中,可以更加清楚看到这种怪异看法和刻板印象。但实际上,正如数学家王元所说,不怪才正常。
近年来,一些“学神”“学术大牛”不是因为重大学术突破出圈,而是以“扫地僧式反差”广为人知。比如,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因身穿素衣、脚蹬布鞋火爆网络;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刘先林因穿着旧皮鞋、坐在高铁二等座上修改文件成为网红。某种程度上,这是舆论追求反差的结果。
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
但是一方面,公众注意力很快会转移到层出不穷的新热点上,彼时再问这些“大牛”到底牛在哪里,似乎只剩下“就是很牛”的模糊印象;另一方面,这种流水式关注对潜心研究的学者来说,某种程度上是需要消耗精力的负担。因此有人感叹这种关注很廉价,果真如此吗?
的确,我们再怎么赞叹韦神的数学天赋,自己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也不会提高;将“箪食瓢饮”极简生活看作追求纯粹学术精神,普通人也难以复制。我们真正在意并且能够记住的,是韦神呈现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状态。
在内卷、躺平成为热词的当下,这种状态意味着一种减少焦虑的方式:万物之中,希望至美。有了真正热爱的东西,就不会待在原地彷徨。对韦神来说,数学是他的期待;对其他人来说,这个期待可能是文学、音乐、新闻,等等。
同时,这也意味着一种超脱外物的方式:向内探求、反求诸己。这样就可以不被外界意见裹挟,沉下心来钻研自己的领域,在专注中获得快乐。以躺平为代表的集体情绪追求的,不过是“不想内心有任何波澜”,而韦神提供了一种行动思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