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吸烟具体危害有多大,和什么疾病关联最大,会怎样影响我们的健康呢?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副院长陈振光教授接受南方+记者采访,为我们介绍吸烟和肺癌的关系,以及肺癌目前最新的治疗进展。
发现肺结节的人戒烟最快
最新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显示,中国烟民数量超过3亿,每年有100多万人因烟草失去生命,其中直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正是肺癌。烟草烟雾中含有至少69种致癌物,当人体暴露于这些致癌物中时,致癌物会引起体内关键基因发生永久性突变并逐渐积累,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失调,导致肺癌和肺结节的发生。
陈振光教授介绍:“很多吸烟的人都知道吸烟的危害,但戒烟总是断断续续。我见过戒烟最快的人,都是体检发现了肺结节,立刻一天之内就戒烟了,而且不再复吸。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重视了解肺结节和肺癌相关的问题。”
新冠疫情期间,随着胸部CT检查增多,发现肺结节来门诊咨询的人也越来越多。陈振光教授指出,一般体检人群中有33%的概率发现肺结节,其中70%以上都是良性结节,另外30%恶性结节中也有部分尚处于癌前病变,所以大家不需要过度紧张。
陈振光教授补充道,电子烟的危害性也不容小觑,而且现在不吸烟的肺癌患者也越来越多。这些患者一般会有过被二手烟甚至三手烟影响的经历,或者有家族肿瘤史,或者是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因为一般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时,身体的免疫力也会出现一定下降。
肺癌治疗未来或“去化疗”
近年来,美国肺癌发病和死亡都出现了明显下降,背后的主要原因一是戒烟行动,二是肺癌治疗手段的进步。
陈振光教授表示:“虽然美国肺癌发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是目前肺癌整体人群仍然很大,死亡人数仍是第一。我国也是肺癌大国,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肺癌的危害性。”
2020年我国肺癌新发患者人数超过了81万,死亡人数高达约71万,占据了全部癌症死因的23.8%,是当之无愧的癌症第一杀手。
陈振光教授介绍,尽管肺癌仍是一个威胁性很大的疾病,但令人欣慰的是,肺癌治疗方面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新手段,更多的治疗突破。一方面是肺癌发现越来越早。“十几年前,我们发现的肺癌都是三四公分的肿瘤,很多都没有了手术机会。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低剂量螺旋CT发现早期的肺结节,都是几毫米的,还有机会判断良恶性,可以选择继续观察或者微创手术。现在不少广州单位都把CT检查纳入了单位的体检套餐,所以更多问题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另一方面,晚期肺癌治疗迎来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这样的创新疗法,让一部分患者可以无需化疗。靶向治疗针对有基因突变的患者,免疫治疗适合没有基因突变的更多肺癌患者,而且耐受性安全性很好。而且过往晚期肺癌患者活过5年的少之又少,不超过10%,现在有了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等药物,让更多患者可以活过三年五年,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提高到30%左右,已经往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病上逐渐靠拢。“随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两个新型疗法的广泛推广和使用,我觉得肺癌去化疗会逐渐成为现实,患者未来不用再承受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肺癌患者需要更多科普知识
“一部《我不是药神》让大众认识了靶向治疗,但现在对于免疫治疗很多人还是知之甚少。”陈振光教授表示,肺癌患者群体很大,所以患者间水平参差不齐,对治疗理解有很大偏差。而且他们的主治医生由于自身科室的局限,可能回答治疗相关问题和解释的时候难以全面覆盖,不能满足患者继续了解综合性情况的需求。
近日,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组织发起的“新生可达-白求恩·肿瘤患者教育”项目全国启动仪式于北京协和医院举行,并于项目启动当天,在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肺癌的基础知识”和“肺癌的健康管理”为主题举办患者教育讲座,介绍肺癌的分类分期、高危因素、常见症状以及筛查方式,讲解如何应对癌症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并强调肺癌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陈振光教授补充道,目前免疫治疗使用最多的人群包括肺癌、食管癌、头颈癌和黑色素瘤这几个瘤种。期待未来,“新生可达-白求恩·肿瘤患者教育”项目和免疫治疗,也会逐渐覆盖到胃肠道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中,为更多中国癌症患者带来帮助。
【记者】严慧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