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青少年模式”真的有效吗?我们测测看

21世纪经济报道
+ 订阅

新法规新措施出台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法均将于今年 “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正式实施。各主要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也纷纷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5月26日,抖音宣布升级未成年保护措施。该措施将针对14岁以下和14-18岁实名用户两个群体。对14岁以下实名用户,将在告知后为其开启青少年模式,且进入后无法退出。该模式内只出现由平台精选、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无法观看直播或是充值、打赏。对14-18岁实名用户,抖音将在内容推荐、社交、搜索等方面提供更多安全保护,如禁止对陌生人显示除头像和昵称以外的个人公开信息。

未成年网络环境问题引关注

近年来,学生在我们网民数量的占比不断提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随之而来的是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网络直播及网络游戏等现象。

央视新闻曾在今年5月初报道,一名初中生因爸妈忙于工作而沉迷刷直播,70天内给主播打赏158万元。最终家长把平台告上法院,平台将打赏金额全额返还。

202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发布一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时提到,司法实践中,涉及网络打赏、网络游戏纠纷的,多数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即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除了向法院提起诉讼,还有许多家长选择了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在这类投诉中,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投诉居多,而且基本都与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大额充值相关。

“青少年模式”的应用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管控孩子们使用手机的时段、时长和浏览内容,从而保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各大网络平台研发和推出“青少年模式”。然而在实际使用中,“青少年模式”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4月17日,人民日报发布文章《“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谁该挨板子》,引起民众对“青少年模式”的讨论。

大部分官媒的报道和民众的评论都表示,“青少年模式”在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屏障方面是有效果的,但也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

视频类的应用例如B站、爱奇艺、腾讯视频,所谓的“青少年模式”只是简单地删除功能,改变内容推荐算法。音频类的应用例如网易云音乐,仅仅关闭评论、博客、K歌、云村功能,其余功能基本上和成人模式没有区别,QQ音乐的青少年模式仍可以看到直播推荐,只是无法点开直播详情页。

根据新华社客户端的问卷调查,超七成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模式“没有多大用处,漏洞太多容易钻空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0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24.4%的受访家长觉得效果不好。

据了解,“青少年模式”系统并非国家强制规定使用的,因此在防护能力和细则上,不同的平台表现也并不相同。

同时,家长们与其通过强硬的手段遏制孩童爱玩的天性,不如用循循引导和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家庭中具体行为的落实和相关网络平台履行相关主体责任,才是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成长环境的良方。

(编辑:许婷婷,实习生朱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