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脚下我成长,长大就是龙的传人——广州援疆工作队带来龙文化“觉醒”疏附县师生“龙的血脉”

广东援疆
+ 订阅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这是一首多年前的经典老歌,但依然让疏附县的老师和学生唱得气势恢宏、激情澎拜。

而“觉醒”疏附师生“龙的血脉”的,正是广州援疆工作队和援疆的老师们。他们把舞龙、龙舟等中华传统文化带进了疏附,让数万师生都感悟到了“血脉之力”。

据了解,广州援疆工作队今年以来聚焦乡村振兴,以铸牢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着力点,实施驻疏附工作队文化润疆“红色筑基”工程,通过深入挖掘“中国龙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建立了自治区首批8支乡村教师陆地龙舟队伍和疏附县100支青少年舞龙队伍。

魏开源:龙舟竞渡与家国情怀

赛场上,三艘陆地龙舟正在你追我赶,奋力前行,魏开源和一中老师艾尼瓦尔同在一艘“船”上,一个一脸严肃,抿着嘴用力的击打着鼓点,一个配合默契喊着口号:“1、2、1、2,加油!”鼓声震天,和着赛道旁围观师生们挥舞手臂的呐喊声,让整个校园都充溢着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

魏开源特别喜欢这样的氛围:浓烈又十分温暖、昂扬又充满激情,与同伴们心灵相通,目标一致,那种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感觉让人感到十分蓬勃,满满的正能量。

陆地龙舟是广州援疆工作队多次调研引进的,在新疆尚属首次。龙舟是中国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古今人寄端午,龙舟飘起展屈原”它不仅是我国龙文化的传承,更承载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但龙舟运动受环境所限,以前只有有水域处方有龙舟。陆地龙舟打破了这一桎梏,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这一项有着深远意义的体育运动。

广州援疆工作队引进陆地龙舟后,作为有着参加过龙舟赛经验的援疆教师魏开源成了疏附县第一批“拓荒者”。

“孩子们看到龙舟特别激动,新奇的不得了,有的孩子胆大,直接爬到龙舟里去拿着浆开始划。”想起当时的场景,魏开源忍不住一脸的笑。

在学习划龙舟的时候,“老师学生都学得特别认真,当孩子们终于同心协力让龙舟在赛道上开始向前滑行的时候,都兴奋的尖叫起来,一口气让龙舟沿着整个操场转了一圈。累得满脸通红可是却情绪高昂。”魏开源说。

赛龙舟的间隙,孩子们听了一堂关于龙舟来历和传说的讲座。屈原的故事让所有的孩子都表情肃穆起来。县一中初二(2)班的阿不都艾尼说:“原来赛龙舟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我以前只吃过端午的粽子,知道粽子是纪念屈原的,现在我要加入龙舟队,和队友们团结一心,把屈原的爱国精神发扬下去。”

“工作队还在乡村教师中培育了一批龙舟赛队伍,我的搭档艾尼瓦尔就是其中之一,他们非常用心,已经学习掌握了全部的技巧,以后就是教练了,现在,龙舟在疏附县已经成了体系,做到了有教有练有比赛,这样一来,龙舟竞渡这个活动才是真正的有情怀、可持续、可传承。援疆教师走了,龙舟还是一样可以在疏附县的校园里‘劈波斩浪’,龙文化就能薪火相传,点燃疏附各族人民的心灯。”

看着操场上生龙活虎划着龙舟的孩子们,今年7月即将结束援疆历程的魏开源有一些留恋,但更多的是欣慰。

邬建勇:来,我们舞龙吧,顺便听老师讲讲龙的传说。

5月底,已是初夏,疏附县的校园里玫瑰竞放,暗香流动,每天清晨8点,许多人还在睡梦中时,明德小学的操场上已经一片沸腾,20名身着彩衣的孩子分成男女两队,举着威武霸气的彩龙,迎着初升的朝阳,忽而摆头忽而昂首,龙身随着龙首起伏翻腾。舞龙的孩子们脸上挂着汗珠,但各个精神抖擞,满怀激情。他们的老师邬建勇在一旁大声的指挥着:“艾克拜尔,手向左边用力,对对!阿布都艾尼,跟上步伐!好,很好!”

这20个孩子都是邬老师挑选的“衣钵传人”,别看年纪小,功力可不浅,每一个人都动作娴熟、神采飞扬,把华夏五千年的“龙”之精髓演绎的出神入化。

说起明德小学的舞龙队,邬老师笑着说:这还是无意中“激活”的呢。

有一次邬建勇到学校的库房去,无意间发现了一条龙,据说是以前援疆工作队捐赠给学校的,但是因为学校没有人会舞龙,这条龙就沉睡在了库房里。邬建勇在援疆前就是学校舞龙队的教练,看到有龙,内心一阵激动,决定要唤醒这条睡龙,让孩子们领略祖国传统龙文化的魅力。他把龙拿出来后,孩子们也都特别好奇,围着他和龙叽叽喳喳的,邬建勇对孩子们说:你们见过舞龙吗?这个就是舞龙用的训练龙,虽然它的结构有一点简单,但是一样可以舞出中国威风!孩子们睁大了眼睛:“我们在电视上看过舞龙,春节的时候我们国家好多地方都舞龙庆祝呢!特别好看,我们也能舞吗?”“是啊,我们也能舞!老师可以教你们。”

带着浓浓的期盼,孩子们和他把龙重新扎好。还从家里拿来针线,一针一线把破了的地方缝补整齐。由于训练需要时间,邬建勇就和喜爱舞龙的孩子约定,每天早晨8点到9点半,下午7点半到9点训练,绝不影响正常上课。能坚持的就可以报名,结果班里几十个孩子都争着报名,这让邬建勇既意外又感动,经过考虑,他挑了10个身体素质好,家离学校也近的男孩组建了学校第一条龙。

广州援疆工作队开展“中国龙文化进校园”后,引进了100条龙,成立了百支舞龙队,邬建勇的龙队员也得到了“扩充”,组建起了男女两条龙。不仅如此,在工作队组织的舞龙文化专题讲座上,孩子们还听到了从来没听过的龙的传说故事、成语谚语,以及舞龙的由来等等,比如古代帝王为什么说自己是真龙天子,龙生九子是哪九子,为什么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之类,故事生动好听,孩子们听得都入了神。时间一长,他们感觉自己舞的不是龙,而是中华文化的魂!这个认知让孩子们大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邬建勇说,舞龙不仅舞出了传统文化的魂,也舞出了全体师生的精气神,舞出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罗杰:尽心做个传承龙文化的“小弟”

与魏开源和邬建勇比起来。罗杰就显得有些呆萌,他在广州的时候没有学过舞龙也没有参加过龙舟赛,援疆工作队开展“龙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后他才开始跟着两位“大哥”开始学习的。“用尽全力在学。”罗杰说,“学习掌握了舞龙和龙舟的技巧后,每天早上8点到9点半和下午7点半到9点在明德小学配合邬老师训练指导学生舞龙。每周四和周日在一中配合魏老师训练学生赛龙舟。”罗杰其实很忙。他不但是教练,每次训练时,都是他负责把装备运到训练场地,检查好装备的每一个部位,确认没有问题才能开始训练。

但是“能让龙文化的血脉之力铸牢疏附县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罗杰如是说。

是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