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羽毛’”,儿童舞台剧导演英子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5月19日,文化周末大讲坛特邀儿童舞台剧导演英子走进莞城中心小学分校,与学生、家长、老师共读曹文轩文学作品《羽毛》,并通过戏剧游戏、角色扮演、剧本创编等形式,探索戏剧与阅读有机共融的可能性。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文化周末16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莞城文化周末工程办公室、莞城妇联、莞城教育管理中心联合策划推出,从阅读开始,传递文化之美。

帮助孩子搭建阅读“脚手架”

活动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开始:一根孤单的羽毛,想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一只鸟,于是它乘风而上,开始了它的寻“鸟”之旅。路上,它遇到了翠鸟、布谷鸟、苍鹭、大雁、孔雀、喜鹊、天鹅、野鸭、琴鸟、百灵、云雀,还有天空的霸主——鹰,于是它反复地追问:我是你的羽毛吗?我是你的吗?

大讲坛现场,英子以《羽毛》为蓝本,通过“找朋友”“过家家”“设计服装”“设计道具”“设计舞美”“设计舞台灯光”“设计音效”等方式,带领学生、家长、老师一起在舞台上“玩”阅读。

以“找朋友”为例,英子将现场的大小朋友分成三个组别,分别用捏橡皮泥、涂鸦画画以及玩偶扮演的方式将“故事里的朋友”表现出来。

英子说,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不同,所以“找”到的朋友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有的人喜欢翠鸟,有的喜欢天鹅,而有的喜欢云朵和风……就算大家都喜欢翠鸟,形象都不会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翠鸟。

学生、家长、老师在舞台上演绎。  张筱云摄

“当孩子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到专属的‘朋友’(兴趣点)后,就可以用‘过家家’的方法创编戏剧故事了。”英子将舞台比作草地,随机邀请在场的学生、家长、老师到“草地”玩。“草地”上,有的人用手中的玩偶扮演起羽毛、翠鸟、天鹅、鹰、风……为观众演绎一出全新的《羽毛》;有的人将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揉进了橡皮泥里,与观众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有的人将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剧情画在纸上,并带领观众走进他们的剧情……

舞台下的观众也没有闲着。在英子的带领下,他们用预先准备好的手电筒玩起了灯光语言,“面光”“耳光”“脚光”“侧光”“逆光”“定点光”“追光”,配合着不同的剧情,每种光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他们用从家里带来的黄豆、大米、小米玩起了音效设计,现场模拟出大雨、中雨、小雨等的声音。台下的观众玩得不亦乐乎,台上的演员也跟着躲起“雨”来,一场众鸟避雨的大戏火热上演。

“我们看到舞台上的一切都是随机的,不可控的,这正是‘当阅读发生在舞台’的魅力所在。”在英子看来,平常的阅读几乎都是平面的,这个活动将阅读和剧本创编、灯光设计、音乐音效设计、服装设计、表演糅合到一起,是阅读从平面到立体的尝试。不仅丰富了阅读的方式,还可以让读者多维度地理解作品,进入作品。

“阅读是一个内化的东西,很多中国孩子阅读能力很强,但缺乏表达能力,无法将内化的理解表达出来,教育性戏剧恰好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帮助孩子建立阅读的‘脚手架’,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大厦。”英子说。

架起专属、坚实的文学高楼

如果说上午的活动是在告诉孩子什么是“脚手架”,为什么要搭建“脚手架”,如何搭建“脚手架”,那么下午的文化周末大讲坛工作坊就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让学生、家长、老师尝试着搭建,为建立坚实的阅读高楼打基础。

在学生、老师、家长的重新编排下,一部全新的《羽毛》故事登台  张筱云摄

活动尚未开始,三幅巨大的水彩画已经“躺”在舞台中央,英子将其称为涂鸦剧本,而下午的故事就是从涂鸦剧本开始。“在此之前,无论你们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现在都是一名‘演员’。我将大家随机组合成三个剧组,每个剧组都可以挑选一幅涂鸦剧本,请大家用十分钟的时间将剧本构思出来。”工作坊正式启动,英子给演员发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看图编故事”。

“有一天,羽毛非常无聊,于是它飞上了天。在天上,羽毛看到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于是……”

“春天到了,小女孩来到了公园捉蝴蝶,蝴蝶飞得很快,一眨眼的时间就不见了,小女孩非常不开心,突然,她的手摸到了一片羽毛……”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花园里百花齐放,微风拂面,突然飞来了一片东西,看起来像一片花瓣,原来它在寻找花……”

听起来不可思议,然而在短短十分钟的时间里,三个由学生、家长、老师随机组合的剧组,根据三幅随机的涂鸦剧本,创编了三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他们还给故事取了有趣的剧名,分别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look look”“羽毛变形记”以及“‘花瓣’奇遇记”。

挑战还在继续,英子给演员发布的第二个任务就是重组。“原来是三个剧组,三个不一样的故事。现在我们要将剧组打乱,然后将剧本重组。”在英子的指导下,剧组重新分为了学生组、家长组、老师组,而这次他们有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如何将剧本合三为一。

学生们将即兴创编的故事写在海报上。张筱云摄

在经过几次剧本研讨后,全新版的《羽毛》终于敲定,正式的演出也逐渐临近。舞台上,由老师们组成的临时导演组负责现场的整体把控;由家长们组成的临时道具组负责戏剧角色的设计;由学生们组成的临时演员组在舞台上一遍遍地走场排练。

“整个下午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对于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莞城中心小学分校语文老师刘婉华告诉笔者,平时比较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学生,在今天都坐得住了,这说明他们在动脑,在思考,在全身心投入。

“今天的活动非常成功,这个成功并不是说戏剧在舞台上成功展演了,而是通过此次活动,我看到大家彼此之间有分享、有看见、有理解。”英子说,家长、老师、学生是真正教育的实现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是最稳固的三角形结构。“我坚信由家长、老师、学生搭建起来的‘脚手架’也是最稳固的,只有硬度和稳定度足够的脚手架才能架起专属的、坚实的文学高楼。”

主讲嘉宾:英子

编剧、导演,愿将舞台还给孩子的人。自2013年起,一直从事“教育性戏剧”教学与创作公益项目的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参与乡村儿童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曾创作儿童舞台剧作品《青鸟》《小王子》《长袜子皮皮和她的中国朋友》《炎黄风情》《姑太返来啰》等,著有故事剧《一片羽毛的寻找》。

主讲嘉宾英子

■阅读圆桌谈

●孩子说

我们创编的故事更有趣更精彩

今天上午,我是“草地”上的一员,我和几位同学用玩偶以“过家家”的形式创编了《羽毛》的故事,我们的故事里有羽毛、有翠鸟、有天鹅、有云朵、有风;我们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活的,有形象的、有情绪的,我觉得我们创编的故事比曹文轩老师的更有趣,更精彩。

“小女孩”的扮演者林永琦(拿麦克风)

下午,我更是有幸成为文化周末大讲坛工作坊的一员,将上午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我们从零开始创编情节,创编台词,然后在舞台上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是编剧,是《“花瓣”奇遇记》里的羽毛,也是《羽毛》最终版里的小女孩,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阅读之旅。回家之后,我想叫爸爸妈妈给我买《羽毛》这本书,然后再细细品读一番,相信还会有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同时,我也希望学校多组织这些活动,期待有更多像今天一样好玩的课堂。

——“小女孩”的扮演者林永琦(三年级)

这是第一次参与教育性戏剧的课程,感受非常深刻。尤其是下午的工作坊。

在没有固定台词的前提下,一群没有舞台经验,不同年龄,甚至是不认识的“演员”凑在一起,最终完成一场戏剧的呈现,一开始怎么看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最终版《羽毛》顺利展演,谢幕,我们才最终松了一口气。同时发现,原来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在表演时,我还挺害怕大家会笑场,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家都非常认真对待这件事情,真的是非常感动。

对于我个人而言,今天也是满满的收获。首先,我重新认识了阅读,以前提到阅读,往往都是看书就可以的,今天才发现画画、捏橡皮泥,过家家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发现用这些方式阅读,可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而从读到演,更是探索、发现、创造属于自己的舞台的过程。

——“羽毛”的扮演者白婧涵(六年级)

●老师说

教育性戏剧可以尝试融入课堂

最后的分享环节,老师和学生感动得哭了。张筱云摄

感谢文化周末大讲坛和英子老师给我们带来如此特别的阅读体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个活动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首先是重新定义的课堂。在往常,我们的课堂几乎都是发生在教室里。现在让我看到了课堂的无限可能。舞台、野外、操场,甚至大自然都可以是我们上课的地方。而阅读也未必一定要坐着看书,画画、手工制作、过家家、演戏都是一种阅读,更重要的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

第二个思考是针对孩子的。整场活动下来,所有的孩子都玩得非常尽兴,没有人走神,也没有人学不进去,大家在玩的过程中就将知识吸收了,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让我思考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好玩起来,如何才能在教学上顺应孩子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语文课。

第三个思考就是如何将教育性戏剧融入课堂。像这个活动,其实就是将语文课、音乐课、美术课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时下最为流行的PBL项目制学习的教学模式。英子老师也有跟我说,教育性戏剧是进行PBL项目制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往后的课堂里,我也希望可以尝试用教育性戏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被随机抽中担任“演员”的语文老师杜敬彬

这个活动,我全程都是惊喜的。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在完全没有看过《羽毛》这部作品的前提下,仅仅在听过一次故事之后,就能用过家家的方式复述出来。在完全没有舞台经验的前提下,凭借着几幅涂鸦剧本,就能创编出一个全新的故事,并表演出来,可以说既激动又兴奋。

而且我们看到最终呈现出来的《羽毛》,和曹文轩老师的作品完全不一样。看起来是阅读,其实已经超越了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与我们学校的“思biàn”阅读课程很类似。课程通过“辨”“辩”“变”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着眼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biàn”能力。

——莞城中心小学分校语文科组主任梁思明

●家长说

没想到我的孩子这么淡定大胆

学生用橡皮泥制作自己心中的羽毛。 张筱云摄

我素来注重孩子的阅读,在家里也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只是平时的阅读都是以文字为主,孩子看过就将书盖上了,感觉整体理解比较浅。现在通过聆听、涂鸦、扮演、创编等方式,充分调动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相信孩子已经将《羽毛》这个故事嚼碎、消化,并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通过此次活动,也让我看到不一样的孩子。在上舞台之前,说实话我是担心的。担心孩子上舞台会紧张,担心他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没有想到,最后反倒是我紧张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舞台表演能力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没有想到他们在舞台上可以这么大胆、淡定。非常感谢英子老师给了我们这次特殊的阅读体验,也让我们“看见”彼此,理解彼此。

——“小鱼儿”扮演者张智宸的家长王敏

●嘉宾说

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舞台

学生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好老师,能影响我们的世界观。我们通过入戏、出戏等,不断地反思“羽毛”的立场和处境,探索为什么故事里的角色会这么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整个过程都是即兴的,能带着孩子们去探索这个世界,探索人的生活百态。就像玩过家家,通过戏剧游戏的方式,把一些教学法变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特别能接受的一种方式,打开他们的思维。

我很喜欢将我们的舞台比喻为“姜撞奶”,因为不同的表演者在舞台上都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滋味。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是舞台的主角,他们从研读剧本开始,从各自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剧本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表达各自的所听所想、所思所感。在排练时,根据自己的所长进行分工,然后让学生、家长和老师彼此协作,实现让一本书立在“舞台”上。

在活动最后的分享环节,我看到学生、家长、老师都哭了。可见,这个活动是成功的。他们彼此之间有看见、有理解、有共建,这也是戏剧艺术的魅力。通过艺术的手段让关系发生改变,我相信这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衷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羽毛,拥有探索、发现、寻找的勇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舞台。

——英子

文:张晓敏

图:张筱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