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打造“一中心两平台”,以智慧教育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莞家
+ 订阅

东莞教育频道头图

以智慧教育,促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一中心两平台”,即一个教育大数据中心,“莞教通”和“莞易学”两大平台。这是东莞《推进智慧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

今年1月,东莞召开推进品质教育建设大会,发布了打造品质教育“1+12”行动计划,推进智慧教育行动计划就是其中一项,近日,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该项《行动计划》。

平板电脑走进学生课堂

抓住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智能技术的发展机遇,事实上东莞的探索一直向前,去年8月东莞捧回“国字号”荣誉——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打造未来课程促进课堂变革。

当前,东莞持续以高标准、高品质推进“互联网+教育”,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由此构建全市智慧教育大格局,助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

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治理与个性化学习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全面赋能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智慧教育发展新标杆。

新生态、新格局的构建离不开大数据支撑,由此《行动计划》将建设“融合、可靠、共享”的教育大数据支撑平台被列入第一条,其为市政务数据大脑教育数据分中心。

平台集技术、应用、数据于一体,向上对接政务数据大脑以及省部级教育系统,向下支撑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整合教育数据流,构建大数据分析应用框架,实现教育信息系统数据汇聚、治理、共享,全面实现教育数据内外双循环。

东莞将探索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育人

与此同时,将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通过制定《东莞市教育大数据中心基础数据标准》《东莞市教育数据交换与开放接口标准》等标准文件,建成东莞教育数据接口开放平台,实现一数一源,避免数据重复采集。

通过平台汇聚各类教育应用的数据后,东莞将形成教育资产下的数据主题库和专题库,支撑新教育业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教育大数据支撑下的科学决策、教育治理、精准施教、个性化学习等。

以“莞教通”实现一站式互联网+教育服务

除了打造大数据中心,《行动计划》提出要构建一体化的“莞教通”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打造智慧服务新标杆。

通过推进教育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强化智慧校园统筹建设、建设教育数据应用系统、优化教育线上服务窗口,为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均等化、个性化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并优化教育线上服务,实现教育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去年11月17日,东莞市举办莞式慕课实验基地启动仪式

落实在学校实践中,要全面实现教育数据互通共享,建成“全面、高效、智慧”的教育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统建超高速教育专网,强化智慧校园统筹建设,实现全市学校数据资产的统一归集和应用,支持各镇街、学校进行个性化功能开发。

明确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规范,出台《东莞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智慧校园建设指南》,支持企业、学校依托教育大数据中心开展个性化的数据应用和应用系统开发,鼓励学校开展智慧教学、智慧管理等特色应用实践。

以推进智慧校园引领示范,研究制定包括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评价等方面的智慧校园评价标准,培育和遴选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

建设学分银行探索政、企、校学习成果互认

为推动实施全民学历技能素质提升工程,2019年4月10日,由东莞市教育局与东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发建设的东莞市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平台(“莞易学”)上线,向广大市民提供免费学习内容。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莞易学”平台注册用户达48万人,学员覆盖了全市33个镇街,其中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报名人数达到35.5万人,报名学习的学员涉及企业数40305家。

“莞易学”平台

“莞易学”平台

《行动计划》指出,将基于海量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建成“莞易学”云学堂,打造智慧学习新标杆,全力构建东莞终身学习体系,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湾区都市。

接下来,将整合已有平台,全面升级“莞易学”大平台,以“一个课程中心,N个学习应用”为架构,实现全市在线课程共建、共用、共享,全面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学习场景。

在课程资源整合上,实施在线课程资源倍增行动,通过引入、征集、评选、自建等多种方式扩大在线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新增6000门在线课程、重点支持建设200门示范性在线品质课程、培育30所覆盖各学段的名校网络课堂示范学校,多措并举构建形成面向各年龄段全体市民的大课程资源体系。

在学习成果互认上,建设东莞学分银行,形成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之间部分领域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建立市民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实现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记录、存储,探索学分作为获取学历证书的凭证,提高市民学习积极性和获得感。

东莞已经连续举办三届“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活动”

东莞已经连续举办三届“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活动”

探索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育人

在打造“一中心两平台”的大目标之下,深入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也被列入《行动计划》,提出将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为抓手,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努力打造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

一方面,全面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鼓励镇街建设青少年人工智能(含创客)创新中心;另一方面,则开展面向教师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培养一批专业的人工智能教育种子教师,夯实东莞人工智能专业教师人才储备。

至2025年,创建一个市级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十个人工智能实验区(镇街),百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选拔千名人工智能教育种子教师,培养万名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初步构建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一十百千万”计划体系。

在加强全市协同发展与科研引领上,成立“三个中心”,即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校园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形成发展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机制,注重研究与实践结合,重视成果输出与辐射。

通过健全评价督导机制,制订镇街、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标准,纳入全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市直属学校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以第三方评测提升各镇街、各学校发展智慧教育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记者】黄婷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