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给大家普及的上火的知识,除了肝火、胃火之外,大肠燥热也是不少患者的烦恼,最常见的一个表现就是便血。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一味既可以清肝火又可以清大肠燥热、治疗便血的良药——槐花。
槐花和槐米都是槐树的花朵,槐花是槐树开放的花朵,它是在花完全开放的时候采收的;槐米是槐花未完全开放的花蕾,它是在其刚刚结苞的时候进行采收,因为体积较小,相似米粒,所以叫做槐米。槐花和槐米的功效相似。
01
槐花的药用价值
槐花性微寒,味苦,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常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 凉血止血
槐花性微寒,常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导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等出血疾病。因其苦降下行,善清泄大肠火热,故对大肠火盛之便血、痔血、血痢最为适宜。《成方便读》中,以槐花配伍黄连、地榆来治疗新久痔血,即榆槐脏连丸。槐花散是治疗肠风下血的经典方,源于宋《普济本事方》,由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组成。方中以槐花清肠止血为主药,侧柏叶凉血止血,荆芥穗理血疏风,枳壳行气以宣通大肠,诸药配伍共奏清肠疏风、凉血止血功效,主治肠风下血,症见便前出血,便中带血,血色鲜红或紫暗,血势急迫,甚到四射如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而有力。
■ 清肝泻火
槐花亦用于治疗肝火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可单用浓煎,也可配伍夏枯草、菊花、决明子等入药。载于《日华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热,治皮肤风,及肠风泻血,赤白痢。”《本草纲目》中亦记载有槐花的清肝明目之用,将槐花蒸熟、晒干,水煎代茶饮,久服明目。
槐花以花整齐不碎,色黄者为佳。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使槐花产生不同的药用价值。生槐花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炒槐花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止血作用逊于槐花炭而强于生品;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具涩性,以止血力胜。明代《本草原始》中记载“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研服,凉大肠炒香”;《炮炙大法》中记载“若止血,炒黑”,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炒槐花的止血、止泻及清热作用,槐花炭的止血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槐花能够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滋生,且有抗炎、解痉和抗溃疡作用。此外,槐花含有黄酮类、皂苷、多糖、少量鞣质等化学成分,具有止血、降血糖、抗氧化、保护胃肠等作用。
02
槐树全身是宝
在民间流传着:“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的说法。槐树被称为“财源树”、“金药树”,因为槐树年年可出产供药用的槐米,不用费心照顾,到时候自可采来卖钱。其实,槐树的槐花、槐角、槐枝均可入药用,因此可每年提供不少的经济价值。
■ 槐角
槐角即槐树干燥成熟果实,其性寒,味苦,归肝、大肠经,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与槐花相比,槐角清热力度更强,且有润肠作用,多用于热结便秘、痔疮肿痛或兼有出血者。例如用治痔疮便血、发炎肿痛的名药“地榆槐角丸”。
■ 槐枝
槐枝即槐树嫩枝,其性平,味苦,归心、肝经,能散瘀止血,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治崩漏、赤白带下、痔疮、阴囊湿痒、心痛、目赤、疥癣。与槐花、槐角相比,槐枝具有祛风燥湿的作用,多用于皮肤病,如《滇南本草》记载:“洗皮肤疥癞,去皮肤瘙痒之风。”
■ 槐叶
槐树的叶子过去也曾被采食过,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句:“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古代民间常采摘槐树的嫩叶嫩芽,炒熟后用冷水浸泡,除去涩味,再加以调味品姜、葱、醋等作凉菜食用。
‖ 食疗方推荐
五花茶
材料:槐花、金银花、菊花、木棉花、鸡蛋花各20克。(2~3人份)
做法:五花茶用水浸洗5分钟,将五花放入煲中然后落水,猛火煲滚后,改用慢火煲大约二十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祛湿,凉血止血。适合湿热体质者,常见口黏口苦,喉咙肿痛、脸部痤疮、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痔疮出血、大便臭秽、大便三不尽(拉不干净、冲不干净、擦不干净)、湿疹瘙痒、舌红苔黄腻者。
五花茶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饮品,广东人常饮的凉茶之一,槐花有凉血止血的作用;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木棉花性凉,味甘、淡,归大肠经,能清热利湿,解毒;鸡蛋花性凉,味甘、微苦,归肺、大肠经,能清热利湿,解暑。几者搭配一同煎煮,适合湿热体质者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槐花性凉,所以平常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加入金银花、菊花等材料的五花茶,其寒性更大,久服过服易损伤阳气,故不宜多服。
小贴士
我们在四五月份可以采摘食用的槐花是洋槐,于我国清代由日本引入,而医史文献中所说的具有药用的槐花是我国原产的国槐。国槐和洋槐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1、洋槐有托叶刺,国槐没有。
2、花期不同。洋槐4-5月,国槐花期7-8月。
3、叶形不同。洋槐是圆头的椭圆,国槐叶子先端是尖的。
4、果实不同。洋槐则是扁平的荚果,国槐的果实是念珠状的荚果。
5、树皮也不同。洋槐树皮裂痕粗而深,国槐树皮裂痕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