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车已经成为不少东莞街坊方便出行的代步工具,但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近日多单电动车引起的安全事故,受到广大东莞人的关注!
而就在近日,东莞官方发布了《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后,你的电动车想进小区,有新要求了!
小区物管处等单位将加强居民住宅区内电动自行车管理,对乱停乱放和有碍消防安全的充电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
街坊们的电动车不得将居民住宅楼的楼梯间、楼道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设置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区域。
大家切记以下五点严禁停放电动自行车规定:
(一)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机动车停车位;
(二)消防通道;
(三)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
(四)无障碍设施设置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停放的地点。
而对于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本次《意见》中是鼓励大家的小区设置一个集中充电场所,且物业管理单位要做好火灾防范工作,公安与消防部门可做好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如无专门充电场所的街坊,应当保证充电安全!切记以下这些不得有的行为:
(一)在建筑内的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违规充电;
(二)在居民住宅内充电;
(三)在易燃易爆物品、火源、电热和燃气设施周围充电;
(四)私拉乱接充电线或者过长时间充电;
(五)违规改装蓄电设备或者使用不合格的蓄电池、充电设备充电。
对违规充电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予以劝阻或者向消防救援机构、公安机关举报。
如果有发现物业管理单位懈怠履行电动自行车监督管理义务,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则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人给予处罚!
除此以外,《意见》还涉及到电动车的上路、登记、销售、停放等消息...家中有电动车的街坊,一定要看看!
关于上牌问题,东莞街坊要注意了!你们以后购买的电动车应当在自购车之日起十五日内需经本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取得行驶证并悬挂号牌后,方可上路行驶。
如果有街坊在本次条例正式实施前买了的部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技术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大家可在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上牌手续。
申请电动自行车登记之后,车辆所有人或者车辆销售者应当现场交验车辆,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电动自行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购车发票或者其他合法来源凭证;
(三)电动自行车产品合格证明;
街坊比较担忧的电动车质量问题,未来将会对东莞生产、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应当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未认证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售卖电动车的卖家也要应当先买家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和发票。如果卖家售卖的电动车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而导致买家无法登记上牌的,销售这应当履行退货或者换货义务!
并且要在售卖电动车现场明示或主动告知消费者电动行车登记上牌的期限、所需资料及办理方式。
不管你是卖家还是买家,任何人都禁止销售拼装、改装和加装的电动自行车!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拼装电动自行车;
(二)改装电动自行车的电动机、蓄电池等动力装置,或者更换不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技术标准的电动机、蓄电池;
(三)改装电动自行车的速度装置,使最高时速超过国家相关安全技术标准;
(四)加装座位、车篷、遮阳伞、高分贝喇叭、音响等影响安全驾驶的装置。
根据规定,如果有人不按照规定停放电动自行车,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将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行为人处警告或者二十元罚款;
并可以将不按照规定停放的电动自行车拖移至不妨碍车辆和人员通行的地点或者划定的停放地点。
若你的电动车有占用消防通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停放或者充电,或者占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等公共区域停放或者充电,可能妨碍消防安全疏散的,由公安机关或消防救援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将对行为人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就在5月10日,四川成都发生了一起让人揪心的电动车火灾事故,一居民小区的电梯内,一辆电动车瞬间爆燃导致多人受伤,其中包括一名5个月大的婴儿。
无独有偶,近段时间东莞也发生过电瓶车着火的事情,事发今年的4月份,长安镇锦厦新村锦怡街一出租屋发生火灾!该起火灾事故是,陈某停放在一楼楼梯间的电动车电池故障所致…
电动车引发火灾的特别危害表现在两点,即火场温度和毒烟。根据数据显示,3分钟,火温高达千度;30秒,有毒气体覆盖整个房间,产生的毒气足以使上百人窒息而亡,一旦发生火灾,逃生的时间比你想象中短多了!
在此,东莞消防也曾多次提醒广大电动车车主,在建筑内楼梯间、楼道、疏通通道、安全出口、门厅等楼内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充电,属于违法行为!
如果不幸发生电动车火灾,切记不要过度恐慌,保持冷静!记住自救灭火三步走:
1、遇到家庭火灾,应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
2、屋内着火,如烟气不大,逃生通道未受阻,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快沿楼梯逃生。
3、如果屋内过道起火,逃生受阻,无法安全逃出入户门,应躲进有外窗的房间,最好是有水源的卫生间,紧闭房门,用湿衣物、毛巾堵住门缝,并往门上泼水降温,同时打开外窗求救,切勿盲目跳楼逃生。
文章转自:智网东莞,消息来源:东莞大喇叭、莞香花开、广州日报、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