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乡道一路行驶,穿过村庄和小桥,记者来到位于茂名市高州市镇江镇的大岭野生稻保护区。高州市农业科技事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邹建运打开保护区的大门,一眼望去,远处半米高的野生水稻绿油油,正蓬勃生长。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草,其实这就是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野生稻。”邹建运兴奋地介绍,“它被称作是植物中的‘大熊猫’。”
环顾大岭野生稻保护区,野生稻的生长外缘被围墙围起,展示牌展示着保护区简介,并包括有袁隆平院士生前为高州野生稻的题字。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普通野生稻是水稻改良过程中的珍稀种质资源,保护普通野生稻对水稻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水稻稳产高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高州作为拥有全省唯一由农业农村部资助的普通野生稻原位保护点,去年以来,省委、茂名市委、高州市委高度重视普通野生稻保护工作,广东省批示划拨了100万元资金支持高州市原位保护点工作。袁隆平院士于2020年5月题字“加强保护高州野生稻,为选育水稻新品种作贡献”,茂名、高州两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领导到镇江镇原位保护点进行实地调研。目前,保护区内野生稻生长集中连片的群落比一年前增长了3个,保护工作初显成效。
主要分布在镇江镇3个村庄
野生稻在我国濒临绝种。高州野生水稻,面积大、保存好,具有科研意义,引起了袁隆平院士的重视。
1997年11月,中国科学院谢中稳、钱韦两位博士带着国家“九五”星火计划——利用野生稻基因育种的课题,到茂名高州市镇江镇普查时发现连片生长的野生稻,属中国濒临消失的“不归家”物种类型。国务院、广东省等领导高度重视,作出“要把此野生稻当国宝加以保护”等批示。
普通野生稻含有栽培稻种所欠缺或已经消失的许多优异基因。2008年,从事水稻遗传资源研究的研究员潘大建在《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鉴定》一文中表示,“高州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很可能是广东、华南和中国普通野生稻最大的一个遗传多样性中心和遗传分化中心。因此,高州野生稻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为加强高州市野生稻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2020年5月6日,高州组织相关人员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拜访了袁隆平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听取了袁隆平院士和专家对野生稻保护和利用的意见和建议,袁隆平院士题字:“加强保护高州野生稻,为选育水稻新品种作贡献”。高州也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初步达成对高州市野生稻开发利用进行合作的意向。
“袁老对高州野生稻的保护特别关心,他频频提到,高州的野生稻一定要保护好,它消失了就也没有了。”去年5月,高州市政府副市长岑解明、高州市农业农村局一行前往湖南拜访袁隆平院士,邹建运对此记忆犹深。
目前,高州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野生稻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镇江镇3个村庄,包括了大岭野生稻原位保护区(58亩)、朋山野生稻原位保护区(103亩)和谭碌野生稻原位保护区(78亩)。面积共239亩,是全国普通野生稻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种性最原始的一个区域。
原位保护仍需加大投入
“野生稻有着发达的根系,漂在水中就可以生长,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有着十分强大的优秀水稻基因。”邹建运介绍。高州生态环境良好,在大岭野生稻原位保护区,经过邹建运等团队的努力,野生稻的生长区域面积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十分喜人。
“最头疼的就是不断生长的杂草了。因为要保护这里的原生态土地,禁止各类农药化肥使用,因此除草必须要靠手工进行。而且还要做好防护,一定不能让这片水域和土地被污染了。”
据了解,之前全国专家们到高州3个野生稻保护点进行现场勘查并提出保护方案,形成切实有效的长效保护机制。同时,邀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进行总体规划,明确总体定位为野生稻保护研究、农业科普教育。
在专家的指导下,高州及时组织人力对保护点内的有害生物进行科学防控,防治有害生物侵害或蔓延,并通过人工移植等措施逐步恢复野生稻群落。同时,组织人员做好保护区的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对保护区做好封闭式管理,避免人事、农事,以及放牧活动破坏野生稻资源及其原生境环境。
目前,我国大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其中应大力加强种业创新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后在科研攻关上,依然需要野生稻资源,保护好它们关乎长远发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野生稻资源一度萎缩。并且,其他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需要。而高州野生稻的变异基因不仅是水稻育种宝贵的遗传资源,在农业创新方面更是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高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龙国源表示。
“长效的保护机制需要有稳定的财政投入,我们也呼吁高州野生稻引起全国、全省范围内更多的重视,为其保护利用建言献策。”邹建运坦言。
【记者】李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