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美丽圩镇|通门镇:打造现实版“绿野仙踪”
近年来,郁南县通门镇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建美丽圩镇,坚持生态立镇、绿色发展,立足“绿野仙踪,醉美通门”的目标定位,着力营建圩镇新形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动生态价值有效转化。
该镇将“封门”变通门,将节点变旅游景点,将多彩农产品变旅游产品,将圩镇变旅游、购物和美食天堂,将边远变仙踪,徐徐展开山水田林湖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相宜的醉美生动画卷。
围绕生态、生产、生活总体布局,补好圩镇服务功能短板
据悉,通门镇编制《通门镇美丽圩镇创建专项规划(2020-2025)》,并结合实际对空间布局、建设时序、功能分区、道路交通、业态组合等方面进行专项规划设计。该镇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要求,将“绿野仙踪”的公园形态与人居空间有机结合,科学布局“一轴五区”城镇空间架构,即建设S294轴线“最美省际廊道”,布局“生态旅游观光区、南药种植示范区、森林疗养康养区、圩镇生活商业区、南药产业发展区”,推动山水田林湖和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相融统一,营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美丽圩镇建设提供“通门方案”。
为补好基础服务短板,该镇以满足群众对城镇化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着力点,结合美丽圩镇“10+N”创建和美丽圩镇“六比”内容,从群众痛点堵点难点做起,补圩镇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圩镇服务功能,把圩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截至目前,该镇已累计投入2500多万元分步推进圩镇道路、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文体广场、农贸市场、公厕、垃圾收运系统、环境美化亮化等项目建设,其中投入200多万元升级改造郁南县民众武力指挥部纪念馆,打造党建红色阵地;建设集森林康养、南药种植、南药加工、生态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南药产业园,目前已完成项目一期建设;投入500多万元建设2公里人行道、改造民居外立面12000平方米、设置150个停车位和规范道路功能标识标线;投入50多万元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投入150多万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体广场、体育公园等群众文体活动场所;投入50万元建设5公里圩镇型、乡村型碧道;投入400多万元建设镇级污水处理厂、圩镇污水管网设施、垃圾收运系统和公厕等项目;投入200多万元新建镇、村两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立项筹建中、小学教育硬件设施一批;建设镇级“微网格”治理服务中心和12个村(社区)治理服务站;在圩镇设置50个地摊经济摆卖区供流动摊贩摆卖,规范摆卖秩序;投入600多万元建设镇自来水厂,目前圩镇已全部铺设自来水管网;建设有镇退役军人服务站,2020年经省验收评定为五星级服务站;投入300多万在圩镇及镇出入口安装太阳能路灯300多盏,种植500多棵景观树和建设3个街角公园。此外,在圩镇生活商业区规划50亩,一期拟投资5000万建设商住一体化住宅小区,目前已与投资商初步达成共识。通过系列整治、建设,政府服务群众能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感悟“两山”理论,走生态高质量发展路子
该镇深刻认识“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把新发展理念植根于圩镇建设组织者、参与者,推动圩镇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争当好“两山”论的引领者。通门镇党委、政府树立新发展理念,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生态加“绿”、为经济添“彩”,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持续做好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加大打击野生动物狩猎行为,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重点围绕污水、垃圾、厕所开展“三大革命”,落实“户、村、镇”三级管护机制,圩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全镇户厕、公厕改造完成,垃圾清理率100%。
另一方面,组织好“两山”论的建设者、受益者。在群众中深植生态永续发展思想,建设通门践行“两山”理论教育基地,时刻铭记2001年通门“6·5”特大山洪暴发造成“九死一伤”的灾害教训,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镇党委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通过引导群众种植松、杉等经济林,大力发展肉桂、番石榴、桂花梨等具本地特色的多彩农产品等方式,促进农产品多样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以12万亩肉桂、5000亩竹笋、1500亩番石榴、1200亩桂花梨为主型,多种特色农产品种植互补的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动集森林康养、南药种植、南药加工、生态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南药产业园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连点成线,讲好“绿野仙踪,醉美通门”故事
该镇坚持“美在环境,魂在人文”的内外统一,按照在公园里建圩镇理念,着力展现人景相适的生态绿韵,打造“封门变通门”“大美向阳湖”“生态保护神”等山川秀美节点,打好休闲生态旅游基础。深度挖掘历史人文,注重品质内涵,注重人文基因传承涵养,培育本土文化符号,挖掘整理“南武精神”“知青精神”“向阳精神”“迁安精神”“游击队之歌”等本土红色故事、奋斗创业故事、舍己为公故事,激发干群干事创业热情,涵养圩镇文化,将节点打造成彰显通门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结合未来怀阳高速西段和S538线建设,把生态资源有效整合,梳理通门山水自然肌理,立足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响“绿野仙踪”旅游品牌。
该镇搭建服务大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两广”农产品交汇地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助农、惠农、兴农服务功能。坚持以小项目做成大产业发展创新,成立肉桂、桂花梨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电商”发展模式,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树多彩农产品品牌,将本地优质农副产品变为旅游产品,提升产品品质、价值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经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目前该镇已成立专业合作社23个,据统计,2020年通过电商销售番石榴、桂花梨、蜂蜜等各类特色农产品8万多宗共600多万元。通门镇通过这些节点打造,平台搭建,讲好通门故事,为产业发展释放生态价值新动能,探索山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圩镇
该镇落实“一统揽、两作用、三联系、四超前”机制,充分发挥镇党委统揽作用,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以“党委高位推动、支部协调联动、党员牵头带动、党群有效互动”的“党建+美丽圩镇创建”工作模式,充分激活和挖掘群众参与美丽圩镇创建的内生动力,推动美丽圩镇创建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据介绍,该镇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一方面,实现微网格、大治理。建立“微网格”服务管理体系,依托雪亮工程和网格化管理两个平台,建设镇、村两级“微网格”治理服务阵地,把102个村级视频监控点接入市、县、镇三级平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成立美丽圩镇创建理事会,在圩镇4个微网格内推选德高望重的居民成为会员和微网格长,形成圩镇建设居民议、齐参与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理事会共协助清拆违章建筑15处,收到捐赠物资2万多元,让地近1000平方米,发动群众投工投劳5000多人次,发动企业主动投资参与圩镇建设。
通门镇党委书记卢锦航表示,下一步,该镇将以美丽圩镇创建竞赛为新起点,多措并举推进美丽圩镇创建各项工作,做到建、管、治并重。用好用活“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以绿色生态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以红色基因传承厚植文化底蕴,以更大力度推进各项工作在乡村振兴之路阔步前进,真正成为农民“洗脚上田”、市民“回溯乡愁”、游客“体味自然”的综合平台。
【南方日报记者】雷贤辉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王谢思齐
【通讯员】叶锦生
【摄影】何鉴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