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互动】课题引领促成长 启迪智慧探新路——记佛山市“非线性”课题开题报告会

灯湖第六小学
+ 订阅

4月29日上午,我校课题主持人黄桂彩老师及李雪莹校长带领数学科组成员参加了佛山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课题立项暨广东省“非线性”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基于“非线性”小学数学复习教学策略研究》成功立项。

我校的数学科组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团队,在工作上有着踏实、肯干,但我校的年轻教师多,经验浅,需要专业化的引领以及相关的实践研究。在“非线性”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我校数学科组群策群力,积极参加并开展各项“非线性”教研活动。

一、课题学习引路子

首先是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和研究“非线性”小组学习模式的研究体系。4月22日,课题组成员到桂城外国语学校参加“李伟芬工作室、刘远交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异构展示课的观摩,进一步了解““非线性”课堂结构:预习导航→导学反馈→归纳积累→布置作业四个环节实操性。

二、专家指导促提升

其次,立足课堂。通过各类研讨课,以研带教,扩大教师参与度。数学科组多次邀请“非线性”研究专家杜雪颜老师到校指导,将“非线性”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落实。

三、互动课堂添活力

第八周上午,在桂城街道高效课堂回头看活动中,一年级备课组的三位执教老师展示了精彩课例《摆一摆》,充分发挥小组活动优势,通过动手摆——在脑海里摆——发现规律不摆。有引导的自主、有序的合作和有选择的探究,广受好评。三年级备课组的三位老师展示了精彩课例《年月日》,整节课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分享交流,课堂上知识自动生成,课后制作日历,凸显“非线性”数学课堂的活力。

四、集思广益凝智慧

4月23日,桂城街道二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崔燕兴老师与二年级(1)班的学生共同带来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数概念课。本课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知识勾连,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在教学时借助个例探索初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模型,让学生在对比归纳中探索余数产生的过程及表示的意义,在生生质疑和师生对话中实现对知识的本质认识,使“非线性“教研落地进一步得到提升。

五、课堂竞技展风采

5月7日,我校数学科组六位老师参加新、次新教师汇报课。科组全员齐心协力,各司其职,进行严谨细致的备课和磨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具制作都经过反复研讨,以“非线性教学”为抓手,分别带来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两节课例。

课例《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注重小组活动,通过小组内先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以“形”解“数”。多次对比、讨论,感受计数单位由“一”变成“十”,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在本课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勾连新旧知识,整体感悟本课的学习。

课例《小数的初步认识》,紧密联系生活,问题有针对性,小组互动讨论形式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性强。特别是课程最后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整数-分数-小数三者间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受到听课专家的充分好评。

我校在“非线性”理念的指导下,以平时课堂为观察主渠道,积极探索数学复习课策略,让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就像孔特说的:“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目前课题开展初具成效,未来我们会继续前行。

撰稿人:简楚丹


品质教育.学在南海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