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鸿蒙手机”7天后首秀,10个关键词为你提前揭秘!

南方+ 记者

华为与美国博弈的虚晃一枪,为应对禁令的无奈选择,从产品到做生态的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自诞生之日起,关于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议论和质疑声就从未间断。

但无论如何,这一次,鸿蒙真的要来了。日前,华为官博发布官宣消息,称将于6月2日正式举办鸿蒙操作系统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这不仅将是鸿蒙系统在手机上的首秀,也将成为智慧屏、可穿戴设备、家电等全品类“鸿蒙家族”的一次集中亮相。

鸿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最大的敌人不是安卓和iOS,而是时间?撇去所谓的“Made in China”情怀,鸿蒙究竟好在哪?华为手机业务的折戟,对鸿蒙会造成毁灭性打击吗?......距离华为鸿蒙的全面亮相还有一周时间,南方+记者将为你盘点鸿蒙的那些事儿。

一问:鸿蒙到底是什么?

2019年8月,在2019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余承东首次揭开了Harmony OS鸿蒙操作系统的神秘面纱。

从定位上看,HarmonyOS鸿蒙是一款“面向未来”、面向全场景(移动办公、运动健康、社交通信、媒体娱乐等)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在传统的单设备系统能力的基础上,HarmonyOS提出了基于同一套系统能力、适配多种终端形态的分布式理念,能够支持手机、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车机、PC、智能音箱、耳机、AR/VR眼镜等多种终端设备。

二问:打造鸿蒙是美国制裁之下,华为的无奈之选吗?

“鸿蒙”并非因制裁而生。早在2016年5月,华为就已将操作系统的项目正式立项,不过彼时它还不叫“鸿蒙”。据华为高层透露,集团当时考虑打造操作系统,一是已经预见到手机业务迟早会触及增长“天花板”,因此提早筹划发展其他业务;二则是“华为终端将来做到1000亿美金收入的时候,发现我们生态的根不在自己手里,风险太大了。”

2017年,华为鸿蒙内核1.0版本初步完成技术验证;2018年,鸿蒙内核2.0已被用于终端TEE......也就是说,华为“鸿蒙”一开始就在华为的战略规划中,并在稳步发展。只不过,美国的制裁和打压对华为鸿蒙的问世起到了“催生”作用。

据华为高层表示,从这个角度出发,鸿蒙确实是“被美国逼出来的”,而“美国倒逼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压力已经成为战略态势。”而有业内人士分析,鸿蒙的问世恰逢中国整个软件业亟需补足短板。“鸿蒙是时代的产物,它代表中国高科技必须开展的一次战略突围,是中国解决诸多卡脖子问题的一个带动点。”

三问:鸿蒙的对手,是安卓和iOS吗?

从定位上看,HarmonyOS鸿蒙是一款“面向未来”、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它未来预计会搭载在除手机外的,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车机、PC、智能音箱、耳机、AR/VR眼镜等在内的全品类终端设备上。

相比之下,安卓和iOS只被用于手机,它们的定位是手机操作系统。因此,鸿蒙的对手并非安卓和iOS,它和这两者并不处于一个竞争赛道上。

四问:为什么说鸿蒙最大的敌人,是时间?

日前,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鸿蒙现阶段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时间与规模之间的“剪刀差”。他表示,经过调研,华为发现“市场份额超过16%”是操作系统的生死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华为计划在2021年实现将鸿蒙系统覆盖3亿台设备,其中2亿台为自有设备,1亿台为合作伙伴设备。

他举例称,无论安卓还是其他操作系统,从初生到成熟、落地都经历了5年以上时间。但考虑到华为严峻的生存环境,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转型的大背景,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必须用1年走完别人5-7年的路。”

五问:为什么说中国软件业需要鸿蒙?

不仅留给鸿蒙的时间不多了,杨海松还表示,留给中国万物互联软件平台或者说构建生态能力的时间也只剩下一到两年。他认为,如果华为鸿蒙,或者国内其他移动互联网相关软件能力,未能在这个时间段内补强、实现超越或者争夺下足够多的份额,那么“下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根能力,很可能还是无法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业内人士分析,鸿蒙问世时恰逢中国整个软件业亟需补足短板,鸿蒙给国产软件的全面崛起产生战略性带动和刺激。如果说美国的制裁对鸿蒙的问世起了催生作用,那么美国倒逼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压力已经成为战略态势。中国全社会已经下要独立发展本国核心技术的决心,鸿蒙是时代的产物,它代表中国高科技必须开展的一次战略突围,是中国解决诸多卡脖子问题的一个带动点。

事实上,美国电信和IT巨头长期对行业形成垄断,鸿蒙的问世是打破美国垄断的一个现实方案,它对全球技术平衡也具有积极意义。尽管苹果和安卓系统已经占领全球市场,但欢迎竞争是市场的天性,只要鸿蒙技术确实领先,中国市场为它孵化、积累出有竞争力的生态系统,它逐渐走向全球市场就不会比之前的中国电信设备走向世界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让鸿蒙的生态系统建立起来,不仅对华为生死攸关,或许也是中国所有相关制造商未来生存环境的一个决定性砝码。

六问:鸿蒙好在哪里?为什么要用鸿蒙?

曾有人调侃,之所以支持华为“鸿蒙”,只因为“爱国”。但抛弃所谓的国货情怀,鸿蒙在设备体验流畅度、稳定性上,相比其他操作系统和平台也拥有着绝对优势。

从技术角度看,鸿蒙的三大优势,一是基于WiFi Aware配网协议实现设备极速配网,二是通过手机功能界面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三是手机“碰一碰”实现原厂售后服务直达。

而结合具体体验经历来看,此前,南方+记者前往位于深圳的华为HarmonyOS创新孵化实验室“探营”,零距离体验有“鸿蒙基因”的家电产品。对比发现,传统的跨设备交互,不仅需要用户下载各类APP,还需要完成复杂的配网过程,程序十分复杂;而“鸿蒙”化家电的一大好处,就是用户手机无需下载任何APP,有NFC功能即可跨设备进行操控。

比如,记者拿起手机,轻轻触碰搭载了鸿蒙系统的美的燃卡料理炉上的NFC标签后,手机屏幕随即跳出操作界面,用户可以在界面中选择食谱,并按照菜谱中的制作步骤完成食材选择、处理、烹饪,等待20分钟后一盘美食便轻松新鲜出炉。

可以说,鸿蒙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跨设备交互方式。借助鸿蒙系统的分布式能力,未来用户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的快速连接、能力互助、资源共享,而且过程足够流畅。

另据部分已经用上鸿蒙内测版本的手机用户反馈,添加了各种服务、安装了各种应用后还能有着媲美或者超越当前安卓的流畅度。另据机构评测,鸿蒙系统在运行时比安卓快60%。

七问:鸿蒙的最新发展进度如何?

2019年8月9日,华为在东莞举行华为开发者大会,正式发布操作系统鸿蒙OS,并率先应用于智慧屏产品上。

2020年9月10日,华为鸿蒙系统升级至华为鸿蒙系统2.0版本 。

2020年12月16日,手机鸿蒙系统OS 2.0开放Beta测试版本

2021年2月22日,华为正式宣布HarmonyOS将于4月上线。

2021年3月,华为表示,今年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物联网设备有望达到3亿台,从手机覆盖到音箱、耳机、VR眼镜等全品类设备。

八问:作为普通华为手机用户,我该怎样升级到鸿蒙?

对于华为用户而言,全面升级到鸿蒙系统只是时间问题。据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透露,EMUI 11可以直接升级到鸿蒙。随着6月份鸿蒙系统开启规模化推送,P40、Mate 30、MatePad Pro等系列有望率先升级,nova 7等更多机型的升级或将紧随其后。

不仅如此,据杨海松透露,鸿蒙还将覆盖除手机外的平板、智慧屏、智能穿戴以及智能家居设备等,并在不久后服务华为累计7.3亿手机用户和2.2亿非手机智能设备用户。

九问:非华为手机用户,也能用上鸿蒙吗?

华为鸿蒙并非是华为的专利,第三方手机厂商也可以用上。

去年9月以来,鸿蒙系统已经陆续面向大屏、手表、车机等 128KB-128MB 终端设备开源;目前,面向128MB以上内存的终端设备,华为也已全面开源。

杨海松表示,“对于第三方手机厂商,华为的态度是完全开源、开放,没有保留。我们非常欢迎三方的手机厂商来使用我们分布式的操作系统的能力,和我们一起开源、共建。但最终做何决定,取决于厂家自己的商业选择。”

不过,小米、OPPO、vivo等众多手机厂商均拥有自家的互联交互体系,要与华为达成合作难度并不小;从用户、数据安全等方面来看,与“友商”合作,国内外安卓厂商预计也会有颇多顾虑。在未来,华为会如何尽力争取这些第三方伙伴的信任?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选择全面开源、开放的目的,第一是为了争取伙伴们的信任;第二,也希望表达愿与他们共同创新,共建万物互联体系的态度。我相信,合作伙伴会用脚投票的。”

十问:鸿蒙能否脱离手机存活?

从目前来看,华为鸿蒙的应用场景,离不开手机的支持。不过,华为手机业务不断下滑,未来鸿蒙操作系统会否失去“手机”这一根基?杨海松表示,目前华为在全球拥有超过7.3亿台华为手机设备,结合手机换机周期不断延长等的调研数据,他认为短期内华为手机不会消失,“大家不需要过分担心。”

那么,在更远的未来呢?为了继续稳住鸿蒙生态的根基,与第三方手机厂商合作稳住手机保有量,会否成为必须之举?对此,杨海松预测,今后鸿蒙操作系统的中心可以不是手机。

他举例称,在运动场景下,智能手表/手环往往是中心,用户通过这一设备实现对跑步机、智慧屏等设备的实时控制;在居家学习场景下,孩童通过平板电脑操控打印机、台灯等,使得平板设备也可以成为中心。“万物互联时代下,华为希望打造的‘超级终端’,能够给用户提供极简链接、万能卡片、极简交互、硬件互助等四大能力。但‘超级终端’不一定只有手机,它可能是多个设备,或者多个设备的集合体,也可能是全新的设备形态。”

【记者】许隽

编辑 刘静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