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青年|颜芳:当下中医最大的“创新”是回归经典

广东中医药
+ 订阅

2003年,他在重症监护室(ICU)参与非典救治,自己不幸感染;2009年,他又遇甲流重症病例,参与治疗;2020年,他毅然选择奔赴武汉,为全国战胜新冠肺炎投入战斗。二十年磨一剑,在抗疫最前线,他的身影始终都在。他,是本期“杏林青年”的主角——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

颜芳

▲颜芳,广东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广东省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任,医院首批青年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中医经典病房:广东省中医院首创的临床科室,运用中医经典理论与名老中医经验指导临床,积极探索运用中医主导的方法和技术,以纯中医理念开展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的诊治工作,现已经过十一年的实践探索。

01 从最西化到最中化的哲学思辨

2001年,颜芳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后就到广东省中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工作,直到后来2010年受命开设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基地(即广东省中医药中医经典病房)。工作二十年,前面十年ICU,后面十年经典病房,从最西化的科室到最终回归中医,颜芳自己说道:“这是两个极端,就如你从南极走到北极,那体会是很深的。”

颜芳说,东方人吃饭用大圆桌,西方人用长方桌;中医疗法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阻断病毒侵染,西医疗法注重解决外部环境消灭病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取决于不同的哲学观,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东西方哲学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医经典病房中医式化的建设宗旨要求他们必须回到中医,用中医解决问题,医者首先就得树立起传统的东方思维,找回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找回中医自身的规律。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

然而,由于解放后教学、教材体系的重构重组,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对源自于中国,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传统东方思维缺乏系统深刻的认知,这恰恰就是现代中医人的短板所在。也正是如此,中医不被理解、不被信任,甚至于有些中医生自己感冒发烧,还要注射抗生素。因此,从2014年开始,颜芳作为科室负责人开始带领团队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最简单的《弟子规》开始读起,包括《大学》《论语》《中庸》《易经》《道德经》,等等。对于颜芳和他的团队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为学医者解决了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一个是从医的初心、医德的学习,另一个则是思维模式的建立。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医人可以站在东方文化的哲学层面上去理解中医,重新审视中国人如何动态看待和处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用其中的“道”去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经典。这是一个不断回头的过程。

02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在读《易经》之前,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它就是算卦的,其实不然。《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誉为“大道之源,万经之首”。

2017年,为了更好地读懂《易经》一书,颜芳找到了台湾曾仕强教授所主讲的系列视频《易经的智慧》。从这一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的讲解视频切入,他很快进入《易经》一书,越学越觉得有意思。“原来,《易经》不是算卦的,它讲的是天地之间的大规律,也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天人合一’原来就是天人同道、天人同构、天人同序、天人同理。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黄帝内经》所说的‘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颜芳说道,“《黄帝内经》中所有的篇章都是先言天后言地,它所讲的就是:天变化,地也跟着变化,人便要顺应这些变化,若不顺应,疾病就出现了。这和《易经》所讲的天地人就是一条线。中医讲阴阳一气四象五行脏腑六经,这个怎么来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就在《易经》。中医只是《易经》的一个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整条脉络都是从《易经》开始诞生的。读了《易经》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儒释道医四位一体,很多东西都是完美相通的。”在颜芳看来,中医人只有学了《易经》才能很好地理解《黄帝内经》,而只有学了《黄帝内经》,才能很好地理解《伤寒杂病论》。

《易经》原文深奥晦涩,是公认的难懂,但入门时可以借助其他人的讲解帮助理解,包括书籍、视频、动画等,颜芳称,这是学习的一种捷径。此外,他提到,潘毅教授的课程《周易与中医》系统地把《易经》和中医之间的关系挂起钩来,也值得大家一看。

03 实践才是真正的考试

读书、读经典最终是为了回到临床解决实际问题。在颜芳看来,死记硬背成就不了好医生,中医学校最终培养出来的人不能只沉浸在书香中,而应汲取知识的力量运用于临床实践,为老百姓服务。实践才是真正的考试,这比在学校里考多少分要重要得多。他坦言,曾经毕业工作几年的他搞不懂中医思维,不清楚桂枝汤从何而来,不知道如何开桂枝汤,甚至于不会用中医看病。他真正开始学中医,是从开设中医经典病房开始的。

中医经典病房倡导“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以西辅中”,真正发挥中医主导作用。作为一个真正体现中医内涵和原貌的临床科室,颜芳和他的团队大胆突破常规思维,通过回头学习全面回归中医经典的理论支撑,运用纯中医理念和一气阴阳四象五行六经八卦的中医原创思维投入临床实践,不再受西医的干扰和牵制。假如现在来了一个发烧病人,颜芳表示,他不再会第一时间考虑用消炎药或退烧药,而会马上想到运用经方改变发烧的状态。就连较为危急的心衰、呼衰、出血等症状,他们也都是运用中医疗法,西医西药使用的比例不超过10%。这在以前都是不敢做的。

那么,关键在哪里?关键就在临床实打实实践出来的疗效自信。颜芳讲道:“中医经典病房可以真正回到全科医学的中医原貌。因为传统中医思维关注的是人,生病的人。而人就是一团气,气的变化规律有其共性。只要掌握那几个规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颜芳是心血管科出身,然而,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他目前看诊的病例包括顽固性湿疹、失眠、月经不调等等,就连青光眼都找他治,效果非常好,他不再受限于任何专科。

开科10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经典病房收治了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10000多人次,病种达66种,纯中医治疗率高达90.38%,仅纯中医(不使用任何抗生素)治疗肺炎就超过700例。目前科室已成为全国极具特色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急危重症中医救治中心、不明原因发热救治中心和复杂疑难病中医诊治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蜂拥前来就诊。

大道至简。颜芳讲道,去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面对从来没见过的急性、烈性的传染病,中医药治疗并没有像西医一样刻意杀死病毒,而是通过调动人体正气打开排邪通道,把病毒从人体排出去,效果同样非常好。这种治疗用的就是《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更精准地把握病机,祛邪扶正,不到六个处方便能解决两百多个病人的问题。对此,颜芳告诉我们,中医并不比西医慢,当下中医最大的创新就是回归经典。学了经典以后才知道,人类文明最巅峰的时代不是当下,而是汉代以前,世间万物的规律都跳不出《易经》的阴阳爻和六十四卦。他强调,学习中医也要树立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疗效自信和文化自信,不能被西医牵着鼻子走,这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

04 一位知识实用主义者的几点方法

颜芳学文科出身,曾经是县里的第一名,从小酷爱读书,阅读面非常宽。工作后,医学类、国学类的书籍看得最多,注重解决临床实际需求,但也会看看《斗罗大陆》之类的网络小说,经济类、成功学类、演讲类等的实用书也常有涉猎。他强调,学习最重要的能力是参加工作后的自学能力。他不局限于某一类书籍,但总的来说更偏向实用性,希望学的东西能够帮助自我提升。他也不拘于某种学习形式,会选择更方便、更好理解的视频、动画等学习材料帮助理解。

对于中医初学者而言,直接切入经典原文有些难度,颜芳老师认为,可以从后世的一些解读和书籍入手,包括前文提到的曾仕强教授主讲的《易经的智慧》和潘毅教授的《周易与中医》。同时,他还另外推荐了两本书——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和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认为,《四圣心源》一书第一章《天人解》把中医生理讲得非常简单通透,明了生动,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走进中医。

书名:《四圣心源》

作者:黄元御(清)

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书名:《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作者:彭子益

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颜芳注重输入,也注重输出。他每个星期都会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为弟子讲两次课,将自己读过的书、学到的经验和总结的思维精华通过语言转化传递和分享,借此培养起更多能看病的医生。他不仅自己画思维导图,也要求团队一定学会画思维导图,将传递的信息逻辑化,完成思维发散、思辨、梳理和凝炼的过程。分享,是他在学习上最坚持的习惯。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颜芳受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指派,作为广东省中医巡诊专家之一前往武汉市汉口医院支援,40天内共为205位新冠肺炎病人处方治疗,取得了高达96.1%有效率的好成绩,也获得了宝贵的抗疫经验。回到广东后,他作了多次分享,将当时怎么诊治病人,需要克服哪些困难,治疗下来结果如何,获得了怎么样的启发和思考等问题一一和大家交流,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认可。

▲“广东医生战疫情”演讲比赛颁奖现场

2020年10月,在“广东战疫情”演讲比赛中,颜芳以“爱和中医比病毒跑得更快”为题,真情讲述了他在武汉市汉口医院40个日日夜夜的抗疫故事,其中所描述的医患真情和中医药队伍所迸发的抗疫力量真切地打动了在场所有评委,为他赢得冠军头衔。

▲点击视频观看演讲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颜芳语气铿锵,信念坚定:“当下的病毒尚未远去,但我们已坚信人类终将赢得未来。因为,在武汉抗疫这段特殊的岁月里,我们已然明白,爱和中医永远比病毒跑得更快!”他以他的勇敢和无畏告诉了我们广大中医学子应该如何找回中医信念,如何找回中医信心。■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作者:邱玉萍 余绮华】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