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占比8%,东莞这家企业抢滩全球高精尖市场

南方+ 记者

随着莞深融合向纵深发展,大量优质企业和项目源源不断往黄江集聚。2020年,黄江镇市场主体量首次突破3万户,其中大批中小微企业活跃在全镇各村之中。推动小微企业升级为规上企业,已经成为黄江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无今年以来,黄江镇全面开展升级版“小升规”企业培育行动,助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本期起,南方+黄江频道将持续挖掘黄江“小升规”企业样本,解码“小升规”企业的发展密码。

整洁宽阔的车间上,一台台机床正有条不紊地运转,基本不需要工人干预。在广东国泰达鸣精密机件有限公司(下称“国泰达鸣”)的生产线上,各类精密制造零件正以24小时不间断的发货方式,被送往全球各地。

在精密机械金属加工领域,“国泰达鸣”这个名字称得上声名远扬。自2014年在黄江落户,国泰达鸣不断加大研发技术的投入,以提升生产工艺,改善生产效能。2015年至2019年,国泰达鸣共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智能智造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占同期营业额收入8%,先后取得了32个实用新型专利。

无

2020年,国泰达鸣正式达到升规标准,这无疑是对小微企业经营状态、产业规模的最佳认可。该公司总经理徐学伟表示:“被认定为规模以上企业,未来,公司将有望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可以投入更多资金到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去。”

“小升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黄江处于广州、深圳之间,交通便利,加上当时裕元正在招商引资,有很多优惠政策,所以就来了。”徐学伟说,2014年东莞正处于制造业的低谷期,当时的裕元工业园非常冷清,原来的鞋厂大都搬走了。尽管如此,国泰达鸣还是抓住政策红利,买下了原本属于裕元集团的厂房,占地面积33907平方米。

2014年来到黄江后,国泰达鸣在精密零件研发、生产的步伐便不曾停止,公司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但在去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外社会经济发展动荡,作为上游配件加工生产商的国泰达鸣深受影响。

政府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时积极作为、靠前服务,这是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共建融洽新型政商关系,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无

走访企业时,黄江镇政府得知了国泰达鸣的难处。随后,黄江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国泰达鸣进行了多次走访调研,并在国家高企、智能制造、税收减免、用工就业、生产和供应防疫重点物资等方面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与企业共渡难关。

“税收减免让利、强势撑企,黄江镇政府一系列的举措,为我们企业复工复产注入了‘强心剂’。” 徐学伟说。2020年,国泰达鸣同比仍保持了4-5%的利润率上涨,在疫情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2020年,该公司达到升规标准,这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企业经营状态良好,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升规后企业的融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不仅能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还将能获得全新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规上企业需要缴纳13%的增值税,比小微企业增加了10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

徐学伟未经犹豫就提交了升规申请:“国泰达鸣集团的发家史已超过50年了,我们来到黄江镇发展,肯定是抱着对当地社会经济负责任的态度,黄江政府这些年对我们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也应该支持政府。”

从2019年荣获国家和省级“高新科技企业”称号,再到去年实现“升规”,回忆起6年的“升规路”,徐学伟表示,企业对未来有更长远的考虑,在技术优先的战略定位下,不断去谋划企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因此,企业能够实现升规,其实更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年均研发费用达6000万

进入国泰达鸣的生产车间,可以看到车间内整洁而宽阔,一台台机床整齐摆放,在有条不紊地运转。“今年订单早已排满,我们也早在大年初九便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徐学伟表示,目前,企业一直在发布招聘信息,吸纳劳动力,以满足来自全球各地庞大的订单需求。

精密制造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提升技术水平,才能在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国泰达鸣企业订单的火爆现象,实际是市场对国泰达鸣精密制造产品的认可。

无

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国泰达鸣已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闯出了自己的名堂。但在完成企业上规的阶段性目标后,国泰达鸣发展也必须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拐点。“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这些小企业如果不转型升级,不规模化、集团化,就可能被淘汰。”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

坚持技术创新的根本,全面加强内功修炼,在“专精特新”发展路上走到底,这是国泰达鸣给出的答案。“只有掌握了产品的核心开发原理,才不会让客户中途‘跑掉’。”徐学伟介绍,作为精密制造企业,国泰达鸣一直将研发部门摆在了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企业升规以后,也必然将延续过去对产品研发的重视与投入。

自2014年在黄江落户以来,国泰达鸣在研发技术上的投入不断扩大,以提升生产工艺,改善生产效能。其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的精密度,2015年至2019年,国泰达鸣共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智能智造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占同期营业额收入8%,涵盖铝合金轮廓控制数控系统研究、多工序无拆卸铣床技术研究等十几种研究方向,先后取得了32个实用新型专利。

“有了一流的技术,还需要高端的设备。”徐学伟直言,精密制造应该向精密“智造”转变,好的产品也需要精雕细琢。但要实现批量的优质产出,必须有高端的设备支撑。

目前,国泰达鸣已从瑞士、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引进各类先进的数控加工机台及自动化设备1000多台,高精度的检测仪器80台,实现每天产量高达上百万件。

“只有一步步把基础打好,把风险降到最低,才能稳健实现永续经营。”徐学伟说。根据计划,未来5年时间内,国泰达鸣将在2020年实现营业额2.5亿元以上,往后每年增长5000万元,到2024年营业额将达到4.5亿元,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

致力打入高精尖市场

虽然订单源源不断地“送上门”,但徐学伟却有了新的忧虑:进入2021年,整个精密制造产业链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甚至成倍增长。“原有订单的利润率正在大幅下降。”

无

危机也是转机。近年来,随着无人配送、智能家居等智能智造行业的兴起,为精密制造市场带来了更宽广的空间。与此同时,黄江政府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持续释放出来,全面加强了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企业“小升规”的发展,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生存和成长空间。

5月21日,在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大会上,了解到东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的新举措、新布局,让参会的徐学伟更加坚定了企业布局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东莞、黄江在智能制造产业上营造了良好环境,在产业风口下,我们不能让市场找上门了再去研究,更要积极探索、研发下一代产品,为未知的市场去做准备。”

如今的国泰达鸣,正致力于打入高精尖市场,在大力承接海外客户的订单业务,也在积极开端国内本土市场,且对客户的门槛要求较高。

为了实现企业产品生产、组装的一体化管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今年,国泰达鸣已增设一个注塑车间以及表面处理车间,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实现增资扩产。“以往,我们产品还需送去外地组装,现在我们能够在厂内实现产业链的一条龙生产了。”

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国泰达鸣,未来正有望为黄江经济突围注入更大的动力。

目前,国泰达鸣已与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小批量研发相关的高尖端精密制造产品,类型覆盖涉及无人配送、智能家居、无人机等先进制造行业及高新科技行业。“如果顺利的话,我们预计将在下半年对新的智能产品进行量产,进一步拓宽产品新市场。” 徐学伟说。

【记者】郑国豪 张珊珊



编辑 李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