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最近,台湾本土疫情骤然升温。
5月25日,台湾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公布,台湾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83例,其中本土病例281例。新增6例死亡病例。最后一片“净土”台东县也宣布“沦陷”。
而这已经是台湾连续第11天新增本土确诊超百例。
5月15日,台湾新增本土疫情180例;
5月16日,新增206例;
5月17日,新增333例
……
连日来,不断攀升的确诊数据,让整个台湾岛都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之下。
“校正回归”
究竟是什么意思?
5月22日,台湾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校正回归,称经校正后的400例本土确诊病例将增加至此前各日病例数据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正回归”?
据《亚洲周刊》报道,“校正回归”是指数值“校正”后“回归”到正确的曲线上。因为一些采检报告要花几天时间才能完成,所以当日公布的结果数字包含一些来自较前日子的旧采检报告。
而台当局为了让数据好看,避免一天新增数据陡增,遂决定从“当日确诊人数”下手。如果是过去两天内做的核酸检测,就计入当日新增;如果是两天以前,就计入患者做核酸检测当天的数据中。
也就是说,台湾每一天的确诊数,都会分摊到前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数据中。别人的新增防疫数据图都是静态jpg,只有台湾是波动变化的gif。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明白了,所谓的“校正回归”只不过是一套为了推卸责任、粉饰太平的自欺欺人说辞,暴露的是台当局检验能力不足、防疫缺位的问题。
也正是如此,“校正回归”一词出现后,便遭到岛内各界的批判。
台湾网友评论截图
有台湾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发明了校正回归,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数字都可以乱报了,话也可以随便扯了”。
资深媒体人赵少康甚至表示,这“简直是世界级的笑话”。
背后的问题:
“鸵鸟政策”和“政治防疫”
而更让台民众愤怒的,是台当局的防疫态度。
早在疫情初起时,有部分专家和民众就提出应启动普筛,找出在社区传播的病毒,降低民众感染的风险。
然而台湾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却不以为然,认为此举恐造成医疗资源的损害、流调变慢、防堵能力变弱,不是一件好事。
还有人提出应当像大陆一样采取封城的措施,却同样被无视。
这种“不普筛、不封城”的“鸵鸟政策”,换来的是与日俱增的确诊人数。眼看着疫情在岛内迅速蔓延,民众可谓是心急如焚。
实际上,台当局并不是不知道此次疫情的严重程度,但他们选择了“政治防疫”。
比如,拒绝普筛,实际上就是台当局担心会打破“防疫模范生”的形象,极力保障“面子工程”不能崩塌。而拒绝封城,也是“逢中必反”的思维在作祟。
不过,最典型的例子还是疫苗。早在去年,台疫情防控部门开始采购新冠疫苗时,就明确表示不接受来自中国大陆的疫苗,转而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寻求帮助。
如今,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台当局依然不为所动,还企图往大陆的疫苗上“扣帽子”,将大陆疫苗污名化。
而此时的台湾,面临疫苗严重短缺的困境。尽管台湾通过不同渠道订购了约3000万剂疫苗,但目前仅收到了3批70余万剂。台北市市长柯文哲更是痛批:“到现在美国没有卖任何一支疫苗给台湾。”
与此同时,岛内也只有1%的人口接种了新冠疫苗。
正如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所说,台当局在防疫上“充满各种政治算计与非理性枷锁”。为了一点点政治利益,不惜以民众的生命健康为代价。
中国大陆:
愿尽最大努力帮助台湾同胞
与台当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陆各界已多次表示,愿意为台湾提供包括疫苗在内的抗疫支持。
据新华社,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近日在采访中称,复星有意愿向台湾同胞提供BNT疫苗,希望早日为岛内疫情防控发挥积极作用,以维护台湾同胞生命健康安全,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5月17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就明确表态,愿意尽最大努力帮助广大台湾同胞尽快战胜疫情。
昨日,朱凤莲再次表示,中国大陆方面的态度非常明确,愿意迅速作出安排,让广大台湾同胞尽快有大陆疫苗可用。如有需要也会积极考虑向台湾派出疫情防控专家,与台湾医疗卫生人士分享抗疫经验,提供防疫咨询。
朱凤莲说,生命至上,抗疫优先。我们对当前台湾疫情肆虐,危及广大台湾同胞生命健康安全十分忧虑,感同身受。她指出,必须以广大台湾同胞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为上,尽最大努力让广大台湾同胞尽快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生活。
然而台当局并不买账。深夜,台湾陆委会称“陆方从未借既有管道向台湾提供陆方疫苗的资讯”,还妄称“台湾向外取得疫苗受到何种阻挠,对岸心知肚明”。
这种借疫情搞“政治操弄”的行为,我国外交部、国台办也多次表示反对。
5月24日,朱凤莲指出,民进党当局利用政治操弄转移视线是对广大台湾同胞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应立即停止各种对大陆协助广大台湾同胞抗疫进行的污蔑抹黑,让广大台湾同胞的生命健康、利益福祉尽早得到应有的保障。
今年4月8日,外交部赵立坚在记者会上表示,“以疫谋独”没有出路。
“我们正告台湾当局,疫苗是用来抗击疫情、拯救生命的良药,不是搞政治操弄的工具。”赵立坚指出。
综合整理自国台办、海外网、新华社、台海网、观察者网、环球网等
【话题研究员】辜继漫 蓝海燕
【策划】胡良光 陈明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