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由甘肃省白银市主办,景泰县承办的2021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在比赛开始后约四小时,突然遭遇极端天气,共造成21名参赛选手遇难,其中包含梁晶、黄关军等国内马拉松圈顶级选手。
据组织方公布的信息显示,此次参赛人员接近一万人,其中,有172人参加了百公里越野赛。截至23日早上8时,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此外,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
此次极端天气造成的失温是酿成惨剧的原因所在。“失温,太可怕了。何况还是这一天极端天气之下在最难的赛道路段选手们大面积失温。”有参赛选手表示。
5月24日,国际野外医学协会主任导师、亚洲区负责人孙灵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其实失温不完全与气温有关,其在夏季与冬季一样频繁。实际上,在野外运动中,除失温外,创伤、低血糖和脱水、中暑及其他严重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做好预防工作、早发现早处理、及时开展自救或互救,才能获得最大的生机。
01
“极端天气”与“失温”是直接主因
实际上,这次马拉松越野比赛已经是当地举办的第四届赛事,但为何这样一个较为成熟的赛事还会出现如此重大事故?“极端天气”和“失温”或许是导致惨剧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
“其实今年赛事方组织工作更细腻了,肉眼可见一些细节,如赛道布标等。但偏偏就是今年比赛天气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极端天气。”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参赛选手“流落南方”在《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文中称。
“流落南方”表示,甚至5月21日的天气预报,都没有预报出来第二天的极端天气。比赛日5月22日,早上风和日丽,阳光甚好,坐摆渡车去起点之前甚至还有一丝暖意。“下摆渡车那一刻,天色转阴,随即起风,风力有四五级的样子。体感温度瞬间降低,参加百公里越野赛,开枪前我跑了两公里来热身,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更麻烦的是,跑完这两公里,身上也没有热起来。”
实际上,过了CP2(第二个打卡点)之后,才是真正的麻烦来临。从CP2到CP3,8公里距离,爬升1000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都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很多段都非常陡。
“流落南方”表示,首先是逆风,风力已经加大到七八级。其次,雨更密了,风裹挟着雨点打到脸的,像密集的子弹打过来一样。眼镜被雨水糊住,眼睛在强风密雨下也睁不开,只能眯着缝儿,视线受到严重影响。
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要坚持到CP4。”“流落南方”表示。
很快,“流落南方”感受到失温的症状。“我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这是在除东北的冬天外从未发生过的情况。把手指放嘴里含着,感觉含了很久,但手指仍然无感觉,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
于是,“流落南方”果断决定退赛,下山。“失温,太可怕了。何况是这一天极端天气之下在最难的赛道路段选手们大面积失温。”
02
“失温”夏季与冬季一样频繁?
其实失温就是核心体温的下降。孙灵野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人的核心体温是37度,如散热的速度太快,而产热的速度太慢,便不能够保持37度的核心体温,出现“失温”。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讲师布和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失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低体温症”,是户外运动中常见的一种运动风险。失温来自人体热量流失远远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如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之前有报道,把失温分成1~4级不同的程度,但其实,在野外医学WMA的眼里,失温只有两种,一种是轻微失温,一种是严重失温。而人体的体温无非就是产生热量与消散热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孙灵野指出,内在燃烧糖分产生热量,足够的食物摄入,保证了热量的持续产生;肌肉的运动会加快糖分消耗,增加热量的产生;而穿着决定了自身热量散失的速度,而风和水会加快带走自身的热量。因此,对于耐力型选手而言,往往都比较瘦,脂肪含量低,也就意味着抗冻的能力相对不如肥胖的人。
孙灵野表示,两者其主要区别为,轻微失温,患者较清醒,可以说话,吃东西,但是会不自主颤抖。而严重失温,由于温度过低,患者神经系统无法正常的工作,出现变无意识或意识非常模糊的状态,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布和指出,轻度和中度失温的主要症状是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及精神状态的改变。救助的第一步是进行能量补充。单糖类食物如蜂蜜等利于人体快速吸收;此外,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也很重要;最后,肉类等正餐必不可少,可补充人体所需大量能量。
第二,要及时隔断如空气对流、传导、辐射等因素造成的能量流失,保持皮肤的干爽。此外,应及时增添衣物保持身体热量,减少能量的蒸发。
但如前两项措施均未产生良好效果,此时应利用野外常用的背包、帐篷、睡袋等制作保温“包裹”,以维持患者体温。
当出现重度低体温症时,患者会出现精神状态严重下降,从清醒状态到对声音、疼痛刺激无任何反应;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或不再发生颤抖;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昏迷等症状。此时,要制作保温“包裹”,将患者身上湿冷衣物换下,并要注意轻抬轻放。如有医疗条件,可采用高级生命支持,如人工呼吸、静脉注射或利用AED等专业医疗器材进行救助。
“但需注意的是,重度低体温患者因心脏跳动轻微,对外界力量非常敏感,因此救助动作要小心,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布和提醒到。此外,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时,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
孙灵野表示,尽管失温通常与冬季严寒的环境条件有关,但认为失温只有冬天才会发生是错误的。实际上,任何导致人体长时间散发热量的情况,都会增加失温的风险。
运动员身体的脂肪含量低,参与能量和体液消耗高的户外运动,失温的风险甚至更大。孙灵野提醒,徒步旅行者、跑者没有对山上可能出现的天气无常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容易受到影响。湿衣服和强风的寒潮效应会增加身体的热量散失。
此外,孙灵野表示,游泳者、潜水员、铁人三项运动员或参加水上运动的任何人需注意,水的导热系数比空气高得多,水分比在暴露于空气中的热量散失得更快,疲惫和脱水都是强影响因素。
“从轻度低体温症暴露到严重低体温症的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失温在夏季与冬季一样频繁!失温不完全与气温有关!这经常导致跑者准备不足,并容易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孙灵野称。
03
除了失温还有哪些运动风险?
孙灵野表示,在野外运动中,除失温外,创伤、低血糖和脱水、中暑及其他严重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针对失温,参赛选手应准备足够保暖、防风、防水的衣裤,并保持其干燥,能量补给或食物。当出现轻微低体温症状时,停止参赛,寻找挡风避雨的场所,擦干身体,尽可能裹上保暖的衣裤,补充足够的食物和水。“像披风一样披着的保温毯,几乎起不到保暖的作用。只有全方位的包裹,才能真正起到隔绝和保暖的作用,例睡袋式的保温毯,可更有效的留存热量及隔绝外界影响。”孙灵野指出。
此外,暖宝宝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孙灵野表示,如严重到失去意识,那么将多个暖宝宝组合形成即热毯,放至患者核心部分,为其提供持续的热量,争取时间。
孙灵野介绍,因越野路面崎岖,摔伤、扭伤等创伤也比较常见。做好充分热身,准备应对出血、肌肉骨骼伤的相关急救用品,如纱布、绷带、三角巾、创可贴、碘伏等很关键。
实际上,与感染相比,出血更容易产生致命危险,因此应优先止血,再清创。如伤到肌肉骨骼,应考虑是否具有行动能力,如有行动能力,便可以自行退赛撤离至安全地点。但万万不能逞强硬撑,因为一旦失去行动能力,就将变成一起救援行动,徒增风险。
比赛中易忽视水和食物的摄入,因此会造成严重的低血糖和脱水问题。孙灵野表示,比赛前,应确保有足够的食物和水的摄入;比赛中,也要以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食物的摄入和补水。“此外,选手还应在赛前充分了解赛道中补给点的设置,以免出现断粮断水的境遇。”
中暑也是户外运动威胁之一。运动产生更多的热量,如遇天气闷热,热量散失不了,造成体温过高,同样会造成精神状态乃至意识水平的严重改变。孙灵野指出,当感觉到炎热、疲倦、无力、虚弱时,应及时停止运动,寻找遮阳阴凉的场所,通风的地方及时降温,并应及时补充水分。
如精神状态严重改变或失去意识,这时意味着过高的体温正在损伤大脑,需要实地进行快速的剧烈降温。“如有条件,除头部以外,浸泡在冷水或流动的河水中进行快速降温,如果没条件,保留最后一件衣服,打湿患者身体,然后扇风,也可以快速降温。但用化学冰袋敷颈部、腋下、腹股沟,想借此去冷却动脉血液,其实是没有效率的。”
“早发现、早处理”这是不变的原则。孙灵野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精神状态严重改变或失去意识昏迷、无法止血或无法行动(特别在野外)、呼吸窘迫、胸疼等,这些都是严重的问题。“此时,及时开展自救或互救,才能获得带来最大生机。但如现场不能处治或改善,主动撤离是最佳的选择。”
(编辑:徐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