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沧桑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区农村旧貌换新颜,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现从化区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乡村振兴实践·小村巨变”栏目,全面展示我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期乡村振兴实践·小村巨变,小编带大家到太平镇格塘村看一看。
位于流溪河畔的太平镇格塘村,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美丽。早在1978年,当时的格塘大队就敢为人先,悄悄实行“包产到户”和“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受到当时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历史滚滚向前,格塘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现在,村里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生活环境,村民不断鼓起来的钱袋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格塘人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敢为人先
推行包产到户
在格塘村村委前的一块石碑尤其引人注意,“怕什么,错了我负责!”大大的几个字让人好奇。这个广场就叫做“不要怕广场”。说起这个广场名字的来历,格塘村有一段值得自豪的历史。
1978年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在全会召开前,从化已有个别生产队推行包产到户,神岗公社格塘大队芝麻糊生产队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1978年,芝麻糊生产队全队社员有17户85人,其中主劳动力和半劳动力40人。当时生产效率极低,每造插秧要20多天,早造收获的稻谷亩产仅368斤,社员口粮靠返销,欠国家到期贷款1万多元,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队。
那一年插完晚稻后,芝麻糊生产队队长温记福与格塘大队的大队长温基泉(芝麻糊生产队人)召集队委一班人,商量如何解决社员的吃饭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初步形成把稻田分给各户管理的想法:把全队120亩稻田评等级、定产量,按各户人口多少,土地优劣搭配,分给各户,包种植、包管理、包产量。收割时,由生产队过称登记,集中晒干,超产奖励,减产则罚。超产奖励,由生产队给分包户奖励其超产部分的稻谷80%;减产则罚,由生产队处罚分包户所承包产量的20%。
措施实施后,激发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户户精心管理所承包的稻田,全队晚稻总产24.65吨,社员获奖稻谷1.61吨;平均每人每月分配口粮40斤,现金分配人平均71.5元,粮食增产改变了吃粮靠返销状况,解决了全队人吃饭问题。
1978年秋收结束后,经社员大会通过,生产队继续把水田分到各户耕种,实行超产奖励、减产处罚的生产责任制。村民温汉光说:“除去上缴给集体的,剩余的都算自己的口粮,因此大家耕作效率提高了,也不再需要全家人集体出工。一家人能吃得饱,也能还清贷款,家里的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外出务工,或者有时间养点鸡、鸭、猪,大家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芝麻糊生产队悄然铺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后,正体现了当地村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时任从化县委书记邓耀光知道后,到芝麻糊生产队实地考察,后指派县委办和农村部进行调研总结。1978年,广东省委主要领导来从化调研,听取了县委书记邓耀光汇报从化农村试行“水稻田间管理责任到人,联系产量,超产奖励”和“五定一奖”(定劳动、定地段、定成本、定工分、定产量和超产奖励)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后,指示县委大胆尝试。他还强调:“搞包产到组,就是包产到户也是集体的嘛!因为我们的生产关系没有变嘛。……你们把肥料搞好,把产量定好,超产的就要奖,你们可以这样做,我是来给你们讲一讲的,不要怕,就是这样干,你们有什么事可以直接到省委来找我嘛。”1978年年底,省委提出实行“五定一奖”的生产责任制,广泛征求地、市、县的意见,从化的试点经验得到肯定和推广。
格塘村特意建设的这个“不要怕广场”,正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同时也激励全体村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再创佳绩。
环境整治得民心
乡村面貌大改善
近年来,格塘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走进格塘村,昔日的泥巴路变成了笔直的柏油公路,破旧的房屋外立面被粉刷一新并描上图画,路旁的杂草被清理干净,还新增设了小广场、康乐设施……村里的老人坐在院里谈笑风生。村民叶银花没想到自己生活了60多年的小山村竟然在短短两年里发生巨大的变化。“多亏了党支部,如今我们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幸福呀!”叶银花感叹地说。
▲居民房屋立面整饰整治前后
近年来,格塘村“两委”坚持“围绕振兴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振兴”理念,积极组织村民群众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乡村形象。2019年4月,画田核心区沿线256户居民房屋100%完成立面整饰。
从2019年8月下旬开始,格塘村深入开展“党旗红乡村美、人居环境整治党员在行动”主题活动,全面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共清理卫生死角241处、杂草5500平方米、乱堆乱放杂物900处,拆除村内违章建筑18处6150平方米。2019年,格塘村被区政府确定为垃圾分类示范村。
紧抓扫黑除恶契机
基层治理出成效
格塘村曾于2018年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重点整顿村。自整顿工作开展以来,格塘村紧抓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契机,坚持正本清源、边扫边建,以及精准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同时,紧抓思想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区、镇领导多次与村干部谈心交心,引导村干部消除思想包袱,提振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以实干实效重新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作为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潘国超很想为村里干一番事业。“作为党员干部,只有牵住‘牛鼻子’,所有基层治理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潘国超说。
为了提高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感,格塘村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全面加强村集体“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监督,有力防止黑恶势力染指农村集体资产。同时,落实落细“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村务民主议事决策落地落实。
在村“两委”强有力的带领下,格塘村从昔日的“问题村”正逐步蝶变成生态宜居的“南药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建立“党旗引领+乡村振兴”最优路径,打造“格塘样本”。
特色小镇建设促进新发展
小山村迎来蜕变
整顿工作让格塘村面貌蝶变,而南药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则为格塘村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年,南药小镇建设项目在格塘村启动。小镇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北回线南药自然生态资源、古村落民居资源和现代农业资源,重点建设百亩莲塘、映山红观赏园、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园、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致力打造集中草药种植培育、科普教育培训、生物医药研发、生态观光农业、森林休闲康养、民俗民宿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由于小镇地处北回归线上,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造就了这里近80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和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园科普基地宣教员陆浩东说。
依托于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格塘村重点打造中医药科普的文明实践品牌。一方面,这里培育了很多类型中草药,村民就近学到中药种植和食疗的小窍门;另一方面,这里跟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中医药大学等对接,高校师生走进乡村推广中医药知识。
潘国超说,以前村里的一大片荒地在南药小镇建设后,被好好利用了起来,建成了“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园”,村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今,每逢节假日,这座原来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的偏僻小山村,变成了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景区。去年国庆期间,游客量更累计达1万人次。特色小镇的落户打破了格塘村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的单一收入渠道的产业格局,呈现出向乡村游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时代文明实践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格塘村村民不仅物质生活得以提升,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充实。从2019年开始,我区成立幸福奋斗宣讲团,针对不同的宣讲平台和形式下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轻骑兵”宣讲队、“奋斗先锋”宣讲队、“好日子”宣讲队等三支小分队。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格塘村平均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村民获取精神滋养,凝聚奋斗力量。
“村里变了,村民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多的期盼。”潘国超说,现在村民建设农家乐、民宿等配套设施的热情十分高涨,想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尤其强烈。他们也期盼,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未来发展的路上,格塘村能再次得到飞跃的发展,继续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文字:黄利谊 实习生黄月珍
图片:李晓彤 邝健华 刘芳 胡东和 部分为资料图片
编辑:刘芳 利文婷
初审:陈治
编审:梁伟东
审核:邬影红
(本文由“广州从化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